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为什么不辞而别﹖

如题所述

他当上国君后首先便是封赏提拔和他流亡的那些人,可唯独他把介子推给忘记了。史书没详说子推这人性格怎样,所以不好判断子推隐居是出于性格还是怎样。但大致原因却可以换位思考想清。设想你鞍前马后为人出身入死,结果被人遗忘,自然心里气闷,但人家一国君,好歹我是谦谦文士,怎么好拉下面子去和文公说,文公啊,你怎么把俺给忘了,俺为你出身入死,好歹你也要给点烟酒意思下吧。 恩,你认为古人崇尚气节的人,有这么低三下四吗。他不会去求去和文公说清楚,更不会等着。于是此时他只有退了。古代辞官有两种原因,一是真辞官;二是试探头的意思,要是头还记得我,认为我有用,不舍得我,自然会挽留,而且升官,这是为官惯用的伎俩。他是不是这个原因就不知道了。至于子推是不是真的是性格中崇向隐居,就不可知了,从后来他被文公的火烧死,我觉得他是倔强要面子和无所谓,带有心灰意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4
因为当重耳当上国君后首先便是封赏提拔和他流亡的那些人,可唯独他把介子推给忘记了。介子推一气之下就不辞而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据《史记》记载,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归隐之意的介子推耻与其为伍,于是借此机会归隐乡间。
晋文公登基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介子推在骊姬之乱发生后,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乡间。曾有名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