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如题所述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世界观是支配一个人从事工作的思想动力,孔子的世界观正是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泉。作者先从世界观的分析入手,逐步进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

他主张身体力行而不是宿命论者。”认为世界现象是变化不息的,这是孔子世界观的又一个特点。

“易”的变化原理对孔子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又是孔子世界观的特点之一。 另外,书中还分析了孔子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心主义观,“他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对天命鬼神的不迷信,是孔子世界观的一个特点。书中讲道:“孔子讲‘命’基本上都是关于人事方面的。

企图用‘温和’的方法去改良社会,”这些思想,主要就是从孔子本身的唯心观出发的。当然,应肯定的是,孔子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支柱。

扩展资料: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

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7
孔子教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伦在他所著的《哲学概论》中将孔子的言论与西
方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孔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
多德等言论极为相似……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使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匡亚
明. 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412)。
  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两千
多年前的孔子,是否真的如威尔·杜伦所言,已经自觉地将“人格的全面发
展”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目的呢?由于教育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
人)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只要我们认真考察孔子的教育内容,就可以
反观他的教育目的。
  一、孔子的教学的主要内容——“六艺”之教
  “六艺”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已为古今学者所公认。“六艺”有
大小之分,“小六艺”指礼(礼仪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
书(文字读写)、数(算术),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官办贵族学校的必修课程,
孔子教学中保留了其中部分内容,如“射”、“御”等,但它们不是孔子教学
的主要内容。
  作为孔子教学主要内容的乃是“大六艺”,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又称“六经”。这是孔子为自己的弟子
订的系统的教科书。孔子编订“六经”对古代文化的贡献,历代学者已经有
专门编全面评价,此处仅从“六艺”的学科性质和孔子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来
对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诗》为六经之首,孔子为何将《诗》列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在《论
语》中有非常明确的说明。孔子曾对儿子鲤说:‘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季氏)关于“无以言”,朱熹等人曾作过微言大义的解释,
未必可信,我们认为,“言”即语言,“无以言”就是说不好话,没有良好的
语言文学修养。孔子教弟子学《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
但这不是学《诗》的唯一目的,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这段
话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学习《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
可以提高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修养。《诗》中浅近的道理可以用来侍奉父母,
深远的道理可以用来效力于国家君王。读《诗》还能够了解许多鸟兽草木的
名称,增长一些自然知识。”可见《诗》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今天基础教育中
的语文课非常相似。语文教学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修养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有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增长综合知识等其他功能。
  《书》即《尚书》,乃“上古帝王之书”的汇编,收集有夏、商、西周
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孔子将《书》列为必修课,是把它作为政治历史教材
来用的。孔子希望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治世之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
培养学生的从政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所以他很注重要求学生从古代杰出帝王
那里学习治国经验。《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
‘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孔子认为子羔还没有修好《书》这门课,子路就推荐他
去做官,这是误人子弟。这说明孔子是把读好《书》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来
看待的。
  《乐》作为经典之一,今已不传。孔子作为教材使用的《乐》的内容难
知其详。但“乐”的本义是音乐当无疑义。《论语·八佾》有关于孔子向鲁
国的乐官讲解演奏理论的记载:“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足
以胜任教授音乐。孔子教授“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琴唱歌和一般的音
乐理论,而且将音乐作为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礼记》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论语·泰伯》:“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都说明,孔子之所以将《乐》列为必修
课,是因为他深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礼》也是孔门的一门必修课。在孔子的言论中,“礼”的含义比较宽
泛,大体有三种含义:一为祭祀仪式,如《八佾》:“子曰:‘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二为政治制度,如《为政》:“子
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为“君子”的行为规
范,如《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再如《子
罕》:“夫子……搏我以文,约我以礼。’”以上三种“礼”相互之间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但孔子教授的主要是后一种“礼”。据匡亚明先生考证,现存的
三部“礼经”(《周礼》、《礼记》、《仪礼》),虽然其内容都与孔子有关,但
有迹可寻能够确认经过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传授过的,仅有《仪礼》(匡亚
明. 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35)。《仪礼》主要讲的主
要是士(君子)在各种场合的典礼节仪,也就是君子行为规范之“礼”。由以
上分析可知,孔子的《礼》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即以培养
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主要目的思想品德课。
  《易》的内容比较深奥复杂,大体说来,它用及其简略的语言说明事物
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本哲学教材。
而《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国当代史”教材。
  “六艺”之教中,《诗》、《书》、《礼》、《乐》是孔门的必修课。《史
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1938)这说
明《易》和《春秋》不是每个弟子都学的必修课,而是部分高材生选修的课程。
  二、从孔子教育内容的特点看他的素质教育思想
  通过以上对“六艺”学科性质和设置这些课程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孔
子教育内容方面的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孔子将道德品质修养作为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如上所言,作为孔
门必修课的《礼》教,实际上就是专门的德育课,此外,在《诗》、《乐》、
《书》等诸门功课中,也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操这根主线。除了这
几门功课以外,孔子平时在与学生相处中,也处处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品
德教育。这方面例子在《论语》中比比皆是,此处无须举例赘述。今天我们
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
即所谓的“教书育人”,在这方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可作为我们的典范。
  道德价值的标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孔子德
育教育的内容与今天的德育无疑有很大差别,但是,品德修养是人的综合素
质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决定了教育必须将德育作为首要内容,由孔子开创的
这一传统将永远不会过时。
  第二,孔子十分重视美育,强调文学和音乐在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六经之首的《诗》,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集,而他教授的《乐》,则
是地道的音乐教育。文学和音乐都属于美育的范畴,可见孔子对美育的重视。
在《论语》等典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孔子重视艺术教育的其他佐证,如《雍
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学原则,
要求弟子们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论语》多处记载孔子“鼓瑟”、
“击磬”、“与人歌”,《述而》记有“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说明孔子
经常与弟子门一起进行音乐活动,这是他实施乐教,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重
要方式。
  第三,孔子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他说: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子路)这说明孔子将《诗》列为第一必修课,绝不仅仅是要求学生
背熟“诗三百”,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不学《诗》,
无以言”)、联想力(“兴”)、观察力(“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群”)
等;孔子将《书》列为必修课,也不是要学生背诵古代的文书,而是要学生
从中学习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这些都属于能力的范围。孔子用启发式方法
进行教学,其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思维能力。
  第四,孔子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孔子保留了官办贵族学校的“射”、
“御”等科目,它们都属于现代体育的范畴,他还经常与弟子一道进行体育
锻炼。清初著名教育家颜元在对孔子及其后裔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后得
出结论:“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情性。”
(颜元.颜元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291)孔子本人也是一个体格
健壮之人,他活到73岁,在当时属于高寿。这些都说明,虽然体育不是孔
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他对体育是十分重视的。
  综上所说,在教学内容上,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锻炼,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都与我们今天教育方针的精神是一致的,是符合
现代素质教育精神的。因此,前文所引威尔·杜伦关于孔子“教育的目的”
是“使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评价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孔子时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已经相当发
达,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以及军事科学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孔子的
教育内容中不包含这些方面的知识。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农业和园艺方面
的知识,他还讥之为“小人”(子路),可见孔子是不精通也不屑于传授这方
面的知识的。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这是孔子教学内容方面一个明
显的局限,也是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古代教育家的重要差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