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对别人防备心强,不容易相信别人,代表她什么性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一个女生对别人防备心强,不容易相信别人,代表她什么性格?

被坑怕了的人都这样,真心换真心,除非他觉得你还不够真心。不过一般这种人对别人猜忌怀疑也难免身边不会有很多朋友,真心朋友可能也没有。非要说什么性格嘛,斤斤计较 小肚鸡肠的人吧。

不容易相信别人,心防太重怎么办

枭雄之心态,为什么要改变呢?这世界上本来就是除了自己其他人都不能相信,虽然有些阴暗,但现实就是这样,成大事者都是表面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实际上却同时用着几十种方法在防范著,所谓大义都是表面的,所以何必改变呢,做自己最好。

人为什么不容易相信别人?

呵呵 你所谓的“不相信”是一种出与本能的反应,只是人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其实与相信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科学的讲 当事人体验这种物件知觉所产生的特殊的情绪兴奋,并且以一种特定的态势对其作出行动,或者至少是体验到作出行动的冲动

我为什么不容易相信别人

小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丽、清秀。她是一所著名高校的学生,按理说应该很让人羡慕。在咨询记录中,小梅填写的需要帮助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学业,语言表达不流畅,有压迫感,不自信”,而这些,并不符合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开始了咨询。 原来自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小梅现在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她对自己的现状有很多不满意,希望有所改变。 促使小梅来到咨询室的最直接原因是,她要参加校内社团主席的竞选。而她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也不够自信——她意识到这些问题会成为她竞选过程中的阻碍。 我问小梅:“能不能感觉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人际问题?” 小梅说,她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对这些评价又充满了不信任,尤其是当其他人给予正面评价时,她会不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赞扬。对别人的赞扬,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她又在内心中充满了嫉妒。她说,自己总是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观察和感觉到比别人差的方面。 这样的情绪藏在小梅的心里,没人知道,这样的感受经常折磨着她,让她感觉自己对人没有真诚。甚至,她认为自己当众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是虚伪的,她很不喜欢自己。 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梅目光躲闪,很少直视我的眼睛,这与她内心中对自己的描述是相符合的。更让我好奇的是,根据她的描述,她对别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但为什么现在却能如此快速而真诚地表达自己,迅速建立起对我的信任? 我向小梅表达了我的感受:“你说你对别人不真诚,很虚伪,但我的感觉是,你很快就可以相信我,对我表达了内心中最隐秘的感受,我感觉到的你是真诚的。” 小梅回答说:“因为你是心理咨询师,我到这里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可以信任你。”——这是她给自己能够信任他人找的理由。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小梅具备信任他人的能力,但是她自己却不承认这一点。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让小梅从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写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描述自己的缺点,她特别得心应手,很快就写出了10条—— 1.不善于交流;2.朋友圈不广;3.不善于关心别人;4.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5.不善于赞美他人;6.嫉妒心强;7.不愿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8.反应比较慢;9.说话没有逻辑;10.不够学术。 相比之下,在写出自己的优点时,小梅显得特别困难,思考了半天仅仅写出7条,其中有两条打上了问号,一条写出来又划掉了—— 1.做事细心;2.很有影响力?3.说话口吻很好?4.任性、要强;5.不会故意伤害别人;6.勇于尝试新事物;7.上进;8.能吸收他人的意见(此条划掉)。 紧接着,我让小梅仔细体会一下在刚刚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内心有什么感受。她说,觉得写缺点时心中充满了信任,特别有把握;而寻找优点时就不那么确定,即便是写出来了,自己也不是很认同。 她说,这个过程让她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自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我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自己内心的评判 第二周的咨询小梅如约而至。我发现她有了一些变化,和我有了较多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也活泼了许多,显得更加放松。这一次我们主要探讨了一些她小时候的生活。 小学四年级以前,小梅是个敢说敢做、很能够表达自己的人。之后她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与奶奶的关系有些问题。小梅说,奶奶对她的忽视、不信任、猜疑、打击等等,让那时的她变得非常不快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很多年,自己变得谨小慎微,内心也越发压抑了。 我在小梅面前摆了一把椅子,放上一张纸,写着“奶奶”。我让她想象著对面坐着的就是奶奶,无论有什么想对奶奶说的话,试着表达出来——这是咨询师常用的“空椅子技术”。果然,小梅逐渐表达出长期以来一直压抑著的对奶奶的不满,通过这个出口,她清楚地表达出奶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小梅的声音从微弱慢慢变得非常有力,她的表达越来越有力量——这是她被压抑的生命能量回归自己的时刻。 后几次的咨询中,我们讨论了小梅与父母的关系。 小梅的父母都是军人,对她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从很小的时候起,无论她表现得多么好,父母都会认为她做得还不够,从来没有对她感到满意或者以她为骄傲。小梅说,每当自己取得了一些很不错的成绩,期待着父母的夸奖时,他们轻描淡写的赞扬之后,总是会跟着长篇大论的警告。 我问她,当自己的期待落空而变得失望时,内心有什么的感受。小梅说:“就是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了,认为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好。”一次一次地,小梅内化了父母对她的评价和要求——“你永远也不要满足,你永远都不够好”。当别人称赞她时,这样的赞扬与她内心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致,所以就会对别人的评价表示怀疑。 另外,住在奶奶家的那段时间,母亲与奶奶的矛盾很深,小梅经常感受到她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她又成为最脆弱的受害者。妈妈经常向她提起对奶奶的不满和怨恨,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来看待奶奶。而妈妈的这种做法让小梅感到非常无助,她不知道如何安慰妈妈,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梅母亲的不成熟。母亲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慰,把和奶奶的矛盾转嫁给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每天还不得不和这个人(奶奶)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重负成年人都很难承受,一个孩子更是无法平衡这种复杂关系的。因此,小梅的内心充满著无助、怨恨、猜疑、不信任、不理解,充满矛盾、不确定、不认同等等一系列复杂情感。她正是在这样的压抑中成长起来的。 小梅现在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在上大学之后,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时,每当她打电话回家,试图与父母交流自己在新环境下遇到的困惑并向他们寻求帮助时,父母除了要求她要在学业方面保持好成绩之外,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也无法给予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挫败感和无助感也是促使小梅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一个原因——她意识到了自己有问题,但是没有人支援她、帮助她;加上她早已形成的对人的不信任,更没有办法相信其他人给的意见。 小梅希望与比自己强的人接触,但是对他们又充满著嫉妒。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得她在与他人接触时感觉非常不自然,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自己内心的评判。因此她才会说:“我非常羡慕那些率真的同学,他们所表现出的随心所欲和怡然自得的状态,让我非常向往。” 为自己提供丰厚的心理养料 我们的咨询,一方面侧重于挖掘早年间的经历对小梅的负面影响,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成长与演变而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探讨了她生命中的积极能量——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和长期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保持专注,考入最好的大学,而且还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并且能够积极寻求帮助自己的方法,由此可见,她的心理能量是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旺盛的。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一棵羸弱的小树,在布满砾石的荒漠中顽强地向上生长。 记得在第四次咨询中,当小梅说小时候的自己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时候,她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作为咨询师,我却会为她这次流泪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多年的压抑终于找到了出口。 在最后两次的咨询中,小梅表现出了想要快速改变的强烈愿望,但又总是担心自己这么多年形成的不信任别人和不信任自己的负性思维很难改变。 我问她:“你希望能活到多大?”“60岁吧。” “好的,你用了20年的时间养成了现在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我们还有40年的时间,从最简单的数字看上去,你觉得这个改变有没有可能?” “有!”小梅坚定地说。 做最后一次咨询时,小梅告诉我,她在前任主席的支援和鼓励下竞选上了社团主席,这件事除了提高了她的自信心之外,更大的收获是她能感受到别人给她的评价和关怀都是真诚的。这样的体验对她来讲是一个改变的开始。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走出咨询室之前,小梅主动给了我一个真诚的拥抱。

为什么我不容易相信别人?

呵呵!我和你一样!我从不相信身边任何一个人,但我发现,是我们先不让别人接近我们,所以让我们这样的人很难去相信别人,你也是著去多接纳接纳别人吧!和大家多在一起,这样应该会好点吧!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哦!努力的去是是吧!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多多和身边的人相处!一定可以做到的!加油!

戒备心很高 不容易相信别人 怎么办?

去看心理医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