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原文,译文,自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自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个人更倾向的断句方式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理,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是经常变化的。可以命名的道理(事物),名字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是经常变化的。(可能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吧,不过老子本身周朝末年的人,易经比老子要早,老子受易经的启发也说不定)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个人更倾向的断句方式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无,这个名,是用来表示天地的开始的,或者是说,天地开始于无,这样就与后面的章节相呼应了。有,这个名,是万物之母。因为有,所以才有了万物之分,才有了万物之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个人更倾向的断句方式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常无(无名天地之始),就是(通常)任何事,任何物开始的时候,都想了解它的细微、巧妙之处(好奇心?)但没有条理;常有,(通常)任何事,任何物,习以为常了,常见了,就有了规则,条条框框等等,想掌握事物的规律,就有迹可循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个人更倾向的断句方式,与这个相同。

有和无是同时(一同)出现的。(一起,一同出现)这种说法很玄妙,解说,理解不断的再深化再深化,是一切玄妙的大门。

我自己的深化程度:

拿有生命和无生命来说,可以说是一同出现的,这种说法很怪异吧?

因为有生命和无生命,是要用比较,才可以区分的出来。当区分出来的时候就相当于两者的(概念)就同时产生了。就好比用斧头把一块木头劈成两半,左边的一半和右边的一半是同时出现的(当然没有区分出来的时候这两半也存在,但劈开的时候是同时产生的),没劈开的时候,还是一块,即不能叫左边的一半,也不能叫右边的一半。当然脑子里的画分,也算是一种“劈开”。

好了,第一章的说明到此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