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战,从局部与整体两个方面分析,关羽为何打不赢徐晃?

如题所述

樊城之战是蜀汉第一次以大规模的形式北伐曹魏。在此之前,曹操独坐天下九州,兵峰直指汉川,一度使蜀汉压力倍增。直到汉中争夺战结束,蜀汉才找到了一波主动北伐的机会。关羽趁曹操在汉中撤防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荆襄防线的襄阳、樊城两大军事重镇。

不得不说,樊城之战前期,关羽确实打得非常不错。不仅迅速包围了襄樊,而且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惧其威势,甚至想以迁都的方式来避其锋锐。然而樊城之战后期,关羽不但被徐晃击败,而且被吕蒙偷袭,致使荆州失陷,父子二人身首异处,结局不胜凄凉。

——那么!樊城之战中关羽为何打不过徐晃,致使蜀国痛失荆州呢?本文主要从局部与整体两个方面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说,蜀国犯了严重的战略性决策失误,必败无疑。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建议刘备“首取益州,跨荆、益之险,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即命一上将出宛、洛,刘备亲率大军出秦川。”而刘备取汉中,关羽举兵北伐,也正是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执行的。但是,隆中对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蜀乃小国,兵力有限。对此毛主席亦批评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能不败!”

接下来!从全局分析樊城之败!

主要原因:蜀国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关羽亦三分兵力!——荆州军兵力严重不足。

汉中之战期间,孙权举兵偷袭合肥。曹操于是亲领大军北还,只留夏侯渊、徐晃、张郃、杜袭等驻守汉中。其中杜袭则是曹操留在汉中的唯一一位战略家、政治家。曹操为什么要留下杜袭?其目的并非让其助夏侯渊打赢汉中之战。因为一旦孙吴介入,汉川战线拉扯过长,曹魏在汉中之战中毫无赢面。——留杜袭驻汉中的目的,是让他安抚、关怀、开导汉中的百姓。使他们自愿迁徙至中原。

汉中之战期间,曹魏一共徙民三次:

第一次、杜袭普施仁政,使汉中百姓自愿迁徙入洛阳、邺城的多达八万余口。

第二次、张郃发动二巴战役,成功拿下了巴东、巴西,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徙尽了二巴的百姓。

第三次、曹操亲自入汉中,采纳张既“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的策略,以重赏前者的方式,徙出了武都氐五万余口百姓入扶风、天水一带。

经过这三次的大迁徙,昔日人口密集的汉中富饶之地,如今已然面目全非。刘备虽然拿下了汉中,但他面对的是一郡空城,漫山遍野的荒地、废田。虽然曹操暂时赶不及回防中原,但是刘备为了恢复汉中的人口、经济,更加是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还要防备南蛮部落趁火打劫。以至于汉中方面不能给樊城一兵一卒,乃至一颗粮食的支援——这便是蜀国的第一次分兵。

汉中之战接近尾声,诸葛亮便令孟达由秭归攻打房陵。不久后刘备再让刘封去接管孟达的队伍,对上庸郡发动总攻。但申耽、申仪兄弟常年盘踞上庸等地,在这一带的威望影响力非常深远。因此!表面上他们拿下了上庸,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兵力以及大量的时间进行后续整顿的事宜。——这便是蜀国的第二次分兵。

第三次分兵则是樊城之战。我们都知道,蜀国的兵力本来就不富裕。根据蜀汉灭亡时刘禅的统计,其军力仅仅十万左右。即便樊城之战期间的兵力比蜀国灭亡时多一些,但也绝不会超过十万太远。就算给他们十五万的兵力预算,那么除掉其它两条线的兵力,以及各边境城市的驻防部队。能分到关羽手上的,顶多也就几万兵马。

——除此之外,荆州关羽亦三分兵力

这次北伐,关羽的野心很大。一口气就包围了襄阳、樊城两座军事重镇。

其中襄阳作为曹魏边境的第一道军事防线,城墙坚固,深沟高垒,易守难攻。对襄阳的包围几乎耗费了关羽一半以上的兵力。另外一个就是对荆州的防备,东吴虽名义上是盟友,却早就对荆州虎视眈眈。关羽虽然常视东吴为鼠辈,但亦不能不以重兵防守。后来樊城的兵力实在不足,他才迫不得已调走了一部分荆州的驻防队伍。因此!不仅蜀国在整体上是三分兵力的情况,关羽的荆州军同样是三分兵力,三线作战,樊城的兵力并不富裕。

以上的两次“三分兵力”,即是关羽此次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益州方面全无支援的情况下,要面对曹魏源源不断的援军,荆州军的预算显然远远不够。

次要原因一:粮草押运困难,粮草不足!

前边我们也说了,刘备在汉中是没有办法支援荆州一兵一卒以及一颗粮草的。那么关羽在樊城之战所需的军粮,都只能从荆州后方自行供给。因此!粮草方面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是粮草押运的问题,毕竟从荆州到樊城战线拉扯也不算短。运粮即意味着分兵。

另一个问题是粮草不足,荆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四战之地,多年来战火不断,粮库的存粮本来就不多。而不久前,孙权令吕蒙抢夺了荆南三郡,使得荆州的粮草更加紧张。起初关羽占据天时,斩杀了庞德,擒获了于禁与三万降卒。按照战获来说,他这次属于打了大胜仗,将士们应该感到喜悦才是,但荆州军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三万降卒无形中却成了荆州军的累赘。三万张嘴几乎分走了荆州军一半的军粮。关羽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只好出兵抢夺了东吴在湘关的大米。

因此!粮草押运以及粮草不足,也是困扰荆州军的大难题。

次要原因二:战略纵深

关羽出兵襄樊属于突袭,即以最快的速度包围襄阳、樊城。那么他的进军路线,就只有一条。走陆路的可能基本为零。一则陆路不如水路速度快,二则从江陵到襄樊,北边是几座大山,翻越山路更加耽搁行程。因此他只能走到麦城,从麦城走襄江至沔水,然后兵分两路登岸,一路包围襄阳,一路包围樊城。【特别说明:关羽一定是走的水路,因为史籍记载其多次运用大船作战。而且要同时包围襄阳与樊城,必须有大船才能渡过沔水】关羽从麦城走水路至襄樊,属于长途跋涉孤军深入。在其败亡之际,没有任何一支援军,亦没有任何阻击防线。若不是曹仁采纳赵俨的计谋保存关羽的实力与东吴自相残杀,他根本就退不出襄樊。

曹操久居中原,边境驻防城池犬牙交错,进可攻,退可守,四面八方互相呼应,一方有难即可做到八方支援。战略纵深非常的广阔。即便他们首战失利,亦有足够的回旋空间,调整战术,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严格意义上来说,曹魏非速亡之国,关羽仅凭一支孤军深入中原腹地,便想从根本上威胁到许都、邺城的安危,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曹操起初意欲迁都,是因为没有冷静下来思考,一旦冷静下来,他便知道了关羽此行必败。——这几乎让我想起了亮剑中的山本一木,只靠威逼总部的方法是灭亡不了一个拥有战略纵深的国家的。

综合以上三点,即注定了关羽此行必败的结局!即使没有孙吴的偷袭,他也打不赢樊城之战。因为是关羽被徐晃击败在先,其退守在沔水之际,吕蒙才开始白衣渡江。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两个原因,是导致其樊城之战败得更彻底的主要原因!

第一、东边的孙吴集团

——孙权为什么要出兵荆州?主要有两个原因:

1.荆州对东吴非常重要

孙权是汉末时期雄主,他与曹操、刘备有着同样理想,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天下大一统。而东吴想跨出国门,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继续发动合肥之战,事实证明这条路压根行不通。第二即是借助荆州为跳板打出国门,北可进取宛、洛,西可俯瞰汉川!

我们常说荆州对刘备重要,实际上它对孙权同样重要!刘备初得益州,孙权立马遣使去索还荆州诸郡。刘备虽答应归还,但仅以空话搪塞。在曹魏独自称霸九州的情况下,孙权宁愿撕毁孙刘联盟协议,也要抢回荆州诸郡。——即说明了荆州对孙权的重要性。

2.关羽威胁到了东吴的安全

孙权派吕蒙抢占了荆南三郡,关羽聚集数万大军,当时就准备对东吴用兵。鲁肃以单刀赴会呵斥关羽,外加上汉中之战曹操击破了张鲁,刘备迫不得已割还了一半的荆土给孙权。但关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孙权担心关羽对东吴用兵,于是遣使入荆州联姻,结果被关羽臭骂一顿。后来关羽又抢夺了孙吴在湘关的大米。孙权于是更加恐惧。

因此!孙权一定会对荆州用兵,曹魏的蒋济、司马懿就曾经说过“关羽得胜,权必不愿”!

第二、关羽的性格导致内部失和

关羽自负自傲、眼高于顶的性格是众所周知的。由于受其早年流亡生涯的影响,出身卑微的关羽饱受士大夫的欺凌。因此!他对那些家世背景显赫、靠家世背景坐享其成的官员从来都不待见。而荆州这个地方,大部分都是刘表时期遗留下来的元老,在荆州的影响都比较深远。关羽最看不起的就是这一类人。另一个是刘备任命的南郡太守糜芳,是依靠糜竺的影响力,才受到刘备的高官厚爵,关羽同样看不起糜芳。

因此!其性格原因,导致了荆州内部严重失和,促成了众叛亲离的局面。据统计,吕蒙诱导荆州守将投降的时候,荆州诸郡内的高官,持反对意见的仅仅潘濬一人。

——然后!我们再看樊城之战局部

关羽的对手是三国守城名将曹仁,其常被视为三国时期第一名守。而赶来助阵的是曹操的“周亚夫”徐晃!这两人的军事能力可都不在关羽之下。

自包围襄樊地区,北伐军陆续击败了与樊城互成掎角的于禁、庞德,樊城在数重包围中无异于一座孤城。三国志对樊城局势的描述原文是“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即数尺)……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但是曹仁的防守能力非常出色,当年叱咤风云的大都督周瑜,都险些着了曹仁的道。他的军事指挥特性与曹操非常相似,善于在逆境中激励将士的士气。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只要他几句鼓舞士气的话出口,将士们便都会舍命相护。因此!樊城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关羽军虽然优势占尽,但几番攻势下来并没能拿下樊城。

——那么樊城拿不下来,他与徐晃的对决的压力就会更大。

起初,曹操派徐晃支援樊城,但其麾下大多为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所以并不敢向前猛推,只推进到阳陵坡一带扎住了。关羽听说徐晃到了,立马派兵驻扎在郾城中阻击。但徐晃并不攻击,而是采用“虚张声势”的计谋,假意从侧翼断其后路。郾城中守将于是下令烧营撤退。徐晃立马抢占郾城,与阳陵坡两面大营得以连成了一片。

徐晃便推进到包围圈三仗之外,又下令扎住不动。诸将皆以曹仁不能久守劝其速战,唯徐晃镇定自若,认为此时兵力不足,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只需要将信件射入城中,使城中将士知道援军已至,便会更加激励他们退敌的勇气。于是下令飞书与曹仁互通消息。

待到十二营聚集完毕,徐晃知道关羽在围头、四冢皆有大量屯军。于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谋。扬言要攻打围头,实则对四冢用兵。待到关羽领军支援到围头,收到的却是四冢的告急。等到他再支援四冢,已经为时已晚!徐晃顺势击败了关羽。关羽起初设置了十道防线,但是徐晃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以“长驱直入”奋起直追。十层鹿角犹如纸糊一般被其层层冲破。荆州军大乱,落沔水而死者无数,将军傅方、胡修双双战死!

因此!关羽在樊城碰到了两个硬茬!一是善于凝聚力量的曹仁。另一个则是善施奇谋的徐晃。关羽不但攻不下水淹数板、缺衣少食的樊城,亦频繁中徐晃的计谋。此次战败怨不得别人。

总论:

樊城之战,从全局分析。蜀国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即蜀国三分兵力!关羽亦三分兵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关羽孤军深入,而兵力不足,粮草缺乏,亦缺乏战略纵深。除此之外,蜀国忽略了东吴的利益,以及关羽的性格原因导致内部失和,是致使其樊城之战彻底惨败,使荆州落入孙吴之手,关羽父子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

从局部来说,曹仁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守住樊城。徐晃的奇计能够频繁实现。即标志着这场战役的彻底失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