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西欧,有哪几种主要的教育形式?

如题所述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基督教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士是主要的教育者。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修道院学校附属于修道院,分“内学”和“外学”两种。内学设置在修道院内,只接受准备担任神职者入学;外学则设置在修道院之外,以其他人为教育对象。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10岁,学习年限为8~10年。早期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内容的学习,辅之以简单的读、写、算,后来课程内容得到扩展,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七艺”作为主要学习科目。所谓“七艺”即是七门学习的科目。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创造了“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即逻辑),柏拉图在自己的学校中增加了“四艺”,即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前者为高级课程,后者为初级课程。罗马帝国后期,“七艺”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修道院学校的教师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学生记录、背诵。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纪律严格,体罚盛行。主教学校设在主教所在地,设备较好,学科内容比较完备。一般而言,每所主教学校只有一位教师,通常由主教担任。他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只教授和指导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然后再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在主教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往往成为教会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地区和村落,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开设的普通学校,招收7~20岁的男青年入学(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主要灌输宗教知识,同时也进行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教学。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较,教区学校虽然设备简陋,规模小,但其教育对象更宽泛,设立的数量更多,到中世纪晚期,教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相对于基督教学校而言,西欧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显得相当薄弱。这个时期世俗封建主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所谓骑士精神包括军人品德、宗教品德和社会交际品德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军人品德占第一位,具体有勇敢、忠心和慷慨;宗教品德占第二位,具体有忠于教会、服从和贞洁;社会交际品德占第三位,具体有礼貌、谦逊和仁慈。所谓骑士技能几种表现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标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也是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前五项是为了训练一个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武夫;下棋是为了发展机智、沉着、判断情况和布置攻防的能力;吟诗是为了培养歌颂武功、效忠领主和献媚贵妇人的才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7、8以前为家庭教育阶段。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内容有身体的养护与锻炼、道德教育和宗教知识。7、8岁以后为侍童教育阶段。贵族按等级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侍童,虚席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以及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同时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的训练。至21岁,经过仪式便可以正式成为骑士。尽管骑士教育存在着重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轻视文化知识学习,以致许多骑士目不识丁的弊病,但在12世纪以前,在骑士中形成的一种锄强扶弱、崇尚侠义的精神,以及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精神风貌。骑士教育注重礼仪、文雅的举止,对后来在欧洲出现的绅士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如由手工业协会开办的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等。虽然不同的城市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和学习年限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较,城市学校有以下共同点:首先,在领导权上,城市学校后来逐渐由市政当局接办,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打破了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在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于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市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是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