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你还知道哪些行为也会增加抑郁风险?

有研究显示,和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会增加抑郁风险。

我国民间常用“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形容肉在餐桌的重要地位,比起寡淡的素食,吃肉似乎让人更有满足感。近日,“无肉不欢”有了科学依据,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研究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在35~74岁间的14216名参与者中不吃肉的发生抑郁更为普遍,无肉饮食与过去7天抑郁发作之间存在正相关,其抑郁发作的次数约是吃肉人群的两倍。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吃肉人群比吃肉人群抑郁发作概率高出165%。这些不吃肉人群对能量、蛋白质、脂类、ω-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铁和锌的日摄入量都较低。

✔这里的不吃肉主要是指12个月内从不/很少摄入红肉(如带骨或去骨牛肉),鸡肉(如鸡胸肉、炸鸡、熟鸡肉)、猪肉,内脏(如肝脏或牛肚),香肠(如汉堡肉、火腿、培根)和海鲜(如炸鱼、沙丁鱼/金枪鱼、虾/贝类、螃蟹、海鲜炖汤/杂烩等),而抑郁症状主要包括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健忘、睡眠、易怒、抑郁想法、担心、焦虑、恐惧、强迫等

吃肉和抑郁之间有何联系呢?

这可能是因为对心理健康很重要的营养素(如ω-3脂肪酸、维生素B12、B6和D、铁和锌)的摄入量较低,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促进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此外,2022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与肉食者相比,素食女性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

✔该研究提醒我们,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对健康更有利,尤其女性不能因为减肥而拒绝食肉,否则不仅可能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增加精神疾病风险。      


目前尚不清楚导致抑郁症的确切病因,但这这些因素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存在对自尊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肥胖症、同伴问题、长期被霸凌或学业问题

    是暴力的受害者或目击者:遭到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患有其他心理健康状况:双相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厌食症或贪食症

    患有学习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ADHD)

    患有持续性疼痛或慢性身体疾病:ai症、糖尿病、哮喘

    具有某些人格特质,如自卑或过度依赖、自我批判或悲观

    滥用酒精、尼古丁或其他药物

    家族史与家人或他人的问题也可能增加抑郁症风险:

    家庭不健全、家庭矛盾重重。

抑郁症是一种病,这不是矫情,我们需要正视它,当然也不需要惧怕它,我们总会克服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8

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的原因是,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锌,这些物质对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尤其是蛋白质和锌,它们可以帮助身体生产神经递质,如血清素,这是脑部健康和情绪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缺乏蛋白质和锌,身体就无法正常生成神经递质,缺乏神经递质会导致抑郁症。

除了不吃肉,还有其他一些行为会增加抑郁风险,如:缺乏睡眠,缺乏户外活动,吸烟,饮酒,摄入大量咖啡因和糖分,抑郁的家庭环境,激烈的情绪和精神分裂症,良性的精神分裂症等。

我国民间常用“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形容肉在餐桌的重要地位,比起寡淡的素食,吃肉似乎让人更有满足感。

近日,“无肉不欢”有了科学依据,一项涉1.5万人的研究发现,不吃肉更容易让人抑郁。

不吃肉,抑郁风险高出165%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为了探究无肉饮食与成年人抑郁发作之间的具体关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专家玛丽亚·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试验。

他们对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岁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梳理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试者近12个月的食物摄入情况,评估参试者抑郁发作情况(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研究者对比分析结果后发现: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风险高出165%;

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都更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摄入量更多;

吃肉人群与不吃肉人群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研究人员表示,多种验证模式都表明,不吃肉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向关性,并且与营养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均无关。

对于抑郁高风险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吃点肉,不但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还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带来5大身体负担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经常吃肉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不够肉,反而带来以下身体负担:

免疫力降低

虽然肉类和植物类食物都富含蛋白质,但肉里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等。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饭菜油水太少,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还会加速人的衰老。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

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患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身体长结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结石。

6个时期最该“补”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保证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徐静表示,面对肉类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个时候最该摄入肉类:

1缺铁性贫血期

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导致。这类疾病人群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证蛋白质供应。

为延缓肌肉衰减,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推荐吃瘦肉、海鱼。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要喝奶、吃鸡蛋。

3孕期

从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加速,营养需求增大,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肉、禽肉、蛋类、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应增加125克。如果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不要盲目进补。

4哺乳期

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建议此时每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比较容易长胖。

5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由于不吃肉,体重虽然会暂时“掉秤”,却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甚至影响女性生理期。

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晚上少吃。

6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如不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就练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时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

4句话总结健康吃肉原则

吃肉要有“底线”,既不推荐不吃,也不能毫无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议掌握以下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猪肉与牛、羊肉呈暗红色,一般被称为红肉。与禽、鱼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偏低,一般为10%~20%;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为宜,最好清蒸。

鱼头、鱼鳃、内脏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少吃。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经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

建议采购新鲜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时,可先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沥干,以减少盐分,然后再烹饪。建议搭配新鲜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及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议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红肉。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调方式时,油温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比如,烧烤、煎炸鱼类、肉类时,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等致癌物。建议烹调肉类时,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

第2个回答  2023-03-18

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这些成分与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密切相关,而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除了长期不吃肉外,以下行为也可能会增加抑郁的风险:

1. 缺乏锻炼:缺乏锻炼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当一个人心情非常不好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去跑一段路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心情就会非常的放松,如果一个人缺乏锻炼,也就是说,他不爱运动,有什么事情就憋在心里,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愿意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很容易得抑郁症,所以经常性的锻炼,比如说夜跑,就是缓解压力,减少抑郁症的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热爱锻炼的人群

2.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会干扰人的生理时钟,影响身体内分泌和心理状态。有些工作他的作息时间是非常不规律的,那么,这些工作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作息规律,如果是因为工作的原因,那就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开夜车的司机

3. 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压力会导致身心疲惫,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环境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比如说销售这种工作,他的工作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那么,这种情况下也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建议做几年销售就可以改行,否则的话是很容易得抑郁症的

4. 睡眠不足或失眠:睡眠质量不好或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人是因为睡眠的原因导致了抑郁,所以睡眠对人体的修复是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睡眠不好的话,他的心情是十分烦躁的,所以在晚上一定要睡好,如果真的是有失眠的话,建议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

5. 缺乏社交支持:社交支持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社交支持会增加抑郁的风险。人如果朋友特别多的话,每天玩的特别多,像这种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得抑郁症的,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交,没有什么朋友,整天一个人呆着,那么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想不开,容易得抑郁症,所以一定要增加社交多与人交往多交流,这样的话对自己的心情心态都是有很好帮助的

朋友在一起运动

6.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抑郁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都不同,抑郁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果您感到情绪不稳,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帮助。

7、当今社会,尤其是像,80后这一代人,80后这一代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多,夫妻两个人要面对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照顾,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像80后这一代得抑郁症的人也是比较多的,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压力比较大。

压力大

所以像这一代人,一定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多运动,多社交,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互相倾诉一下,这样的话可以很好的舒缓自己的心情,减少得抑郁症的风险,毕竟你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不可以出问题的,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减少患病的风险,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抑郁症吗?可以在评论区里讨论一下。

第3个回答  2023-03-18

答: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

我国民间常用“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形容肉在餐桌的重要地位,比起寡淡的素食,吃肉似乎让人更有满足感。

近日,“无肉不欢”有了科学依据,一项涉1.5万人的研究发现,不吃肉更容易让人抑郁。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邀请专家,细数不吃肉会带来的身体负担,并教你几招健康吃荤。

不吃肉,抑郁风险高出165%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为了探究无肉饮食与成年人抑郁发作之间的具体关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专家玛丽亚·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试验。

他们对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岁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梳理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试者近12个月的食物摄入情况,评估参试者抑郁发作情况(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研究者对比分析结果后发现: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风险高出165%;

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都更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摄入量更多;

吃肉人群与不吃肉人群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研究人员表示,多种验证模式都表明,不吃肉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向关性,并且与营养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均无关。

对于抑郁高风险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吃点肉,不但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还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带来5大身体负担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经常吃肉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不够肉,反而带来以下身体负担:

免疫力降低

虽然肉类和植物类食物都富含蛋白质,但肉里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等。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饭菜油水太少,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还会加速人的衰老。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

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患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身体长结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结石。

6个时期最该“补”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保证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徐静表示,面对肉类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个时候最该摄入肉类:

缺铁性贫血期

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导致。这类疾病人群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证蛋白质供应。

为延缓肌肉衰减,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推荐吃瘦肉、海鱼。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要喝奶、吃鸡蛋。

3孕期

从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加速,营养需求增大,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肉、禽肉、蛋类、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应增加125克。如果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不要盲目进补。

4哺乳期

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建议此时每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比较容易长胖。

5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由于不吃肉,体重虽然会暂时“掉秤”,却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甚至影响女性生理期。

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晚上少吃。

6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如不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就练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时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

4句话总结健康吃肉原则

吃肉要有“底线”,既不推荐不吃,也不能毫无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议掌握以下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猪肉与牛、羊肉呈暗红色,一般被称为红肉。与禽、鱼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偏低,一般为10%~20%;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为宜,最好清蒸。

鱼头、鱼鳃、内脏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少吃。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经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

建议采购新鲜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时,可先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沥干,以减少盐分,然后再烹饪。建议搭配新鲜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及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议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红肉。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调方式时,油温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比如,烧烤、煎炸鱼类、肉类时,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等致癌物。建议烹调肉类时,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

01

有抑郁症史

抑郁症最直接的预测因素之一是过去曾患过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有过一次病史后,再次复发的风险为50%,但发作三次后,风险就会高达90%(Moriarty等人,2020)。

02

高神经质

“神经质”人格特质高的人往往会经历大量的负面情绪。“神经质”会提高抑郁症的风险--特别是当一个人经历痛苦或其他形式的压力时(Vinkers等人,2014)。

03

严重的焦虑

严重的焦虑通常会让我们害怕甚至逃避现实生活,使我们切断许多有价值的社会活动,陷入到一个无限循环焦虑中,最终导致抑郁。例如,严重的社交焦虑症使抑郁症的风险提高了约50%(Beesdo等人,2007)。

04

失眠

睡眠困难不仅仅是抑郁症的症状;它也可能是抑郁症来临的一个信号。研究表明,失眠会使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Li等人,2016)。

05

负面的童年经历

抑郁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人们生命早期的负面经历。这些事件可能包括父母离婚、虐待、被忽视、目睹暴力、父母死亡以及其他可能留下长期负面影响的重大经历(Vinkers等人,2014)。

06

所爱之人死亡

成年时失去亲人也会提高抑郁症风险。研究表明,在失去亲人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特别大,且在五年内,抑郁症的发病率会很高。(Kristiansen等人,2019)。

07

高压力

各种各样的压力也会提高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工作压力、养育压力、财务困难。

08

失恋或离婚

失去一个亲密伴侣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的情绪和压力,你可能会经历悲伤和失落,失去亲人甚至的社会支持,同时可能还会面临养育子女相关的压力,痛苦和压力都会可能使人患抑郁症。

09

慢性的疾病

慢性疾病对抑郁症的影响可能是由于疾病的情感压力以及直接的生理影响(Moussavi等,2007)。慢性疾病往往与抑郁症同时发生。(Acabchuk等人,2017)。

10

长期的护理工作

长期照顾他人,也可能会提高患抑郁症的风险。如照顾年迈的父母、无行为能力的配偶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孩子,特别是当照顾的负担更大时,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11

失业

失业是患抑郁症的一个高发因素。工作不安全感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甚至可能比实际失去工作还要严重(Kim & von dem Knesebeck, 2016)。

12

白天较短的月份

由于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变短,许多人容易患上季节性抑郁症(Galima等人,2020)。

13

高度加工的饮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经常吃高度加工的食品--由白面、高糖、加工肉类等食物组成,很少吃水果和蔬菜,也可能会因为饮食不均匀而导致抑郁症(Molendijk等,2018)。

14

缺乏运动

久坐的生活方式往往会导致抑郁症,而坚持锻炼是一种公认的抗抑郁剂。(an het Rot等人,2009)。

15

日常麻烦

最后,日常麻烦也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Vinkers等人,2014)。这些麻烦可能包括:有太多繁琐事情要做而时间太少如:生活中层出不群的问题、担心自己的体重,或担心某个家庭成员等等。

第4个回答  2023-03-18

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的原因是因为肉类是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含有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如果长期不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能会导致神经递质的不足,从而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此外,肉类中也含有维生素B12等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长期不摄入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不吃肉,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增加抑郁风险呢?首先,长时间处于孤独和社交孤立状态下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能力的缺失会导致情感孤立和压力感增加,从而增加抑郁风险。

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生率。例如,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过量饮酒、吸烟等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此外,长期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缺乏应对策略的人也容易患上抑郁症。

最后,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对抑郁症的易感性有所贡献。同时,早年的心理创伤、亲密关系问题、家庭环境、工作和学习压力等也可能成为抑郁症发生的诱因。

综上所述,长期不吃肉只是导致抑郁风险增加的众多因素之一。要预防和治疗抑郁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寻求社交支持、采取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同时,也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