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你还知道哪些行为也会增加抑郁风险?

有研究显示,和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会增加抑郁风险。

第1个回答  2023-03-18
不吃肉,抑郁风险高出165%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为了探究无肉饮食与成年人抑郁发作之间的具体关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专家玛丽亚·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试验。
他们对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岁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梳理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试者近12个月的食物摄入情况,评估参试者抑郁发作情况(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研究者对比分析结果后发现: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风险高出165%;
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都更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摄入量更多;
吃肉人群与不吃肉人群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研究人员表示,多种验证模式都表明,不吃肉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向关联,并且与营养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均无关。
对于抑郁高风险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吃点肉,不但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还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带来5大身体负担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经常吃肉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不够肉,反而带来以下身体负担:
免疫力降低
虽然肉类和植物类食物都富含蛋白质,但肉里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等。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饭菜油水太少,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还会加速人的衰老。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
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患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身体长结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结石。
6个时期最该“补”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保证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徐静表示,面对肉类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个时候最该摄入肉类:
1缺铁性贫血期
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导致。这类疾病人群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证蛋白质供应。
为延缓肌肉衰减,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推荐吃瘦肉、海鱼。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要喝奶、吃鸡蛋。
3孕期
从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加速,营养需求增大,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肉、禽肉、蛋类、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应增加125克。如果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不要盲目进补。
4哺乳期
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建议此时每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比较容易长胖。
5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由于不吃肉,体重虽然会暂时“掉秤”,却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甚至影响女性生理期。
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晚上少吃。
6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如不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就练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时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
4句话总结健康吃肉原则
吃肉要有“底线”,既不推荐不吃,也不能毫无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议掌握以下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猪肉与牛、羊肉呈暗红色,一般被称为红肉。与禽、鱼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偏低,一般为10%~20%;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为宜,最好清蒸。
鱼头、鱼鳃、内脏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少吃。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经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
建议采购新鲜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时,可先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沥干,以减少盐分,然后再烹饪。建议搭配新鲜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及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议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红肉。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调方式时,油温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比如,烧烤、煎炸鱼类、肉类时,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等致癌物。建议烹调肉类时,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
第2个回答  2023-03-18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为了探究无肉饮食与成年人抑郁发作之间的具体关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专家玛丽亚·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试验。
他们对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岁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梳理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试者近12个月的食物摄入情况,评估参试者抑郁发作情况(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研究者对比分析结果后发现: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风险高出165%;
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都更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摄入量更多;
吃肉人群与不吃肉人群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研究人员表示,多种验证模式都表明,不吃肉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向关性,并且与营养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均无关。
对于抑郁高风险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吃点肉,不但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还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带来5大身体负担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经常吃肉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不够肉,反而带来以下身体负担:
!
图片
免疫力降低
虽然肉类和植物类食物都富含蛋白质,但肉里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等。
图片
!
图片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饭菜油水太少,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还会加速人的衰老。
!
图片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
图片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
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患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
图片
身体长结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结石。
6个时期最该“补”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保证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徐静表示,面对肉类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个时候最该摄入肉类:
1
缺铁性贫血期
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导致。这类疾病人群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
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证蛋白质供应。
为延缓肌肉衰减,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推荐吃瘦肉、海鱼。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要喝奶、吃鸡蛋。
图片
3
孕期
从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加速,营养需求增大,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肉、禽肉、蛋类、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应增加125克。如果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不要盲目进补。
4
哺乳期
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建议此时每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比较容易长胖。
5
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由于不吃肉,体重虽然会暂时“掉秤”,却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甚至影响女性生理期。
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晚上少吃。
6
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如不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就练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时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
4句话总结健康吃肉原则
吃肉要有“底线”,既不推荐不吃,也不能毫无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议掌握以下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猪肉与牛、羊肉呈暗红色,一般被称为红肉。与禽、鱼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偏低,一般为10%~20%;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为宜,最好清蒸。
鱼头、鱼鳃、内脏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少吃。
图片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经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
建议采购新鲜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时,可先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沥干,以减少盐分,然后再烹饪。建议搭配新鲜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及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议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红肉。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调方式时,油温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比如,烧烤、煎炸鱼类、肉类时,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等致癌物。建议烹调肉类时,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
第3个回答  2023-03-18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

为了探究无肉饮食与成年人抑郁发作之间的具体关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流行病学研究专家玛丽亚·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试验。
他们对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岁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梳理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试者近12个月的食物摄入情况,评估参试者抑郁发作情况(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研究者对比分析结果后发现: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风险高出165%;
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都更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摄入量更多;
吃肉人群与不吃肉人群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研究人员表示,多种验证模式都表明,不吃肉与抑郁症发病率呈正向关性,并且与营养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均无关。
对于抑郁高风险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吃点肉,不但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还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带来5大身体负担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经常吃肉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不够肉,反而带来以下身体负担:
!
图片
免疫力降低
虽然肉类和植物类食物都富含蛋白质,但肉里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等。
图片
!
图片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饭菜油水太少,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还会加速人的衰老。
!
图片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
图片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
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患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
图片
身体长结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结石。
6个时期最该“补”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保证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徐静表示,面对肉类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个时候最该摄入肉类:
1
缺铁性贫血期
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导致。这类疾病人群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
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证蛋白质供应。
为延缓肌肉衰减,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推荐吃瘦肉、海鱼。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要喝奶、吃鸡蛋。
图片
3
孕期
从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加速,营养需求增大,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肉、禽肉、蛋类、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应增加125克。如果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不要盲目进补。
4
哺乳期
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建议此时每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比较容易长胖。
5
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由于不吃肉,体重虽然会暂时“掉秤”,却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甚至影响女性生理期。
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晚上少吃。
6
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如不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就练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时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
4句话总结健康吃肉原则
吃肉要有“底线”,既不推荐不吃,也不能毫无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议掌握以下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猪肉与牛、羊肉呈暗红色,一般被称为红肉。与禽、鱼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偏低,一般为10%~20%;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为宜,最好清蒸。
鱼头、鱼鳃、内脏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少吃。
图片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经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
建议采购新鲜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时,可先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沥干,以减少盐分,然后再烹饪。建议搭配新鲜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及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议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红肉。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调方式时,油温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比如,烧烤、煎炸鱼类、肉类时,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等致癌物。建议烹调肉类时,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
第4个回答  2023-03-18
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因为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这些物质对于大脑神经递质的生成和调节有着重要作用。而如果摄入不足,就会影响到脑内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从而诱发抑郁症状。增加抑郁风险的其他行为除了长期不吃肉,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也会增加抑郁风险。1. 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会破坏身体的生物钟,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抑郁情绪。2.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3.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社交孤立感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此外,社交媒体上的消极信息和负面情绪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4. 长期处于压力环境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会导致身体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抑郁情绪。长期不吃肉会增加抑郁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吃素就一定会抑郁。科学合理地吃素,注意摄入各种必要的营养素,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此外,还要注意其他增加抑郁风险的行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上这些行为都可能会增加抑郁风险,人们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5个回答  2023-03-18
你好,长期不吃肉导致抑郁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营养不良、缺乏某些重要营养素,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增加抑郁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抑郁风险的行为:
1,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低纤维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
2,缺乏营养素:缺乏维生素B、维生素D、叶酸、钙、镁等营养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3,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压力,增加抑郁的风险。
4,缺乏锻炼:锻炼可以帮助身体产生快乐的化学物质,有助于缓解情绪问题。长期缺乏锻炼可能会增加抑郁的风险。
5,社交隔离:缺乏社交关系、孤独、没有人陪伴,会增加抑郁的风险。长期处于压力环境: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长期存在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抑郁的风险增加。
6,酗酒或滥用药物:酗酒或滥用药物不仅会伤害身体,还会导致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增加抑郁的风险。
总的来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生活作息、适量的锻炼、积极的社交关系等都可以帮助预防抑郁情绪。如果有抑郁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祝你身体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