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清朝的时候“文字狱”的典例

如“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
诗句+为什么
谢谢

  1 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黄培是山东即墨人,明末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隐居在家。

  曾经接济过于七农民起义军,所作诗如“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人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黄培反清的民族思想,

  2
  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胤礽出谋划策。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3 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指用“壶儿”喻“胡儿”,被暗指满清。还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后来乾隆帝称“用朝夕之朝为朝代之朝,不用上清都、到清都,而用去清都”,因此是“显有兴明灭清之意”。

  4徐首发和徐成濯,名字连起来是“首发成濯”,根据《孟子》“牛山之木,若波濯濯,草木凋零也”,因此认为这两人的名字连起来是首“发”成濯,是嘲笑清剃发之制,以大逆罪处死。

  5 连乾隆帝的宠臣沈德潜因为给徐述夔写过传记,又兼写过《咏黑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尽管沈德潜已死去多年,也被“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6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一《糊涂词》有语“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乔廷英告发,经查发现举报人乔廷英的诗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为明,你不是谋反又是什么?检举人和被检举人皆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

  7江西德兴的祝庭诤,为教儿孙读书,自编一本《续三字经》,被人告发。官府查抄发现书中对“于帝王兴废,尤且大加诽谤”,如写元朝有“发披左,衣冠更,难华夏,遍地僧”句,“衣冠更”是指改穿着,“难华夏”是华夏遭难,“遍地僧”是全部光头,虽说是说元朝,认为是影射当朝“明系隐寓诋清”。于是判祝庭诤开棺戮尸,十六岁以上子孙辈斩立决。

  8 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9 安徽歙县生员方国泰收藏的其祖方芬《涛浣亭诗集》内有“征衣泪积燕云恨,林泉不共马蹄新”、“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心,罗织成罪。

  10 湖北秀才程明諲为人作祝寿文,内有“绍芳声于湖北,创大业于河南”,“创大业”被曲解为做皇帝,程明諲“语言悖逆”,斩立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2
乾隆二十年的胡仲藻“坚磨生诗钞策”。先就《坚磨生诗钞》书名论罪。说“坚磨”出自《鲁论》,孔子所称“磨涅”,套进了一段历史典故。原来孔子虽然听从了叛乱者佛肸在中牟的召唤,但以为自己坚而磨不破,白而黑不染,不肯与叛乱者同流合污。乾隆一解释,把胡仲藻推到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接着,又指出诗钞中“其种种悖逆之不可悉数”者。如“又曰‘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音之上,是何肺腑?”“至若‘老仍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之句,尤为奇诞。朕每日听政,召见臣工,何乃有朝门不开之语”;“至其所出试题内,考经义有‘乾三爻不象龙之说’,……乾隆乃朕年号,龙与隆同音,其诋毁之意可知”;“至于孝贤皇后之丧,乃‘并花已觉单无蒂’之句……丧心病狂一至如此”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

第2个回答  2012-05-06
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问题。但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
"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第3个回答  2010-07-11
1.雍正朝时,科举考试出题“维民所止”被雍正以“维止”二字取义雍正无头而发起文字狱。
2.清朝有文人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清朝当成是在辱骂清朝没有学识,而发起一起文字狱。
第4个回答  2010-07-11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 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