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是不是在逃避自己?

如题所述

第一节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好象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
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
这条灰色道路。其实这正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我们且不说出家人本身所具
有的功德及其内在的证悟境界,仅仅就民族文化交流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
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一页。比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
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
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
时,朝野送葬者竟达百余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
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又比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将中国的
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先进文化毫不保留地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
各个方面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
文化恩人”、“日本律宗太祖”、“盲圣”。又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
古新罗(即今韩国)王子, 于公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菩萨化
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又如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公元
148年来华, 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近代则有弘一大师,早年曾
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后出家为僧成为著名律宗大
德。又有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密法,后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
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今的世界上,则有新加坡的演培
法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台湾的净空法师、星云法师等等在全世界不辞劳苦地
广为传播佛教文化,因而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敬佩。其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
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作为佛门的高僧大德,为世界文化交流、增强民
族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的出家僧人们,他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
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
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人物,而且也同样受到其它民族和人民的
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的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
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比如反映弘一大师波澜壮阔一生的事
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1980年作为日本国宝的鉴
真大师像,由专机运送到大师的故乡江苏扬州, 进行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
达17万余人,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了16天,当时
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还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
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
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
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分赠部分法
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1998年, 由198人组成的
台湾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到台湾供
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所有人士的心,台湾
也创办有玄奘大学,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第二节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有不公正的看法,这是很荒谬的。
从古以来的历史显示,社会对出家人的评价都是非常地高。实际上,出家人是我
们整个社会和国土的庄严,舍弃世俗获得出家身份,这是世界上任何昂贵的珍宝
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出家非常地尊贵。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在佛法经论中有许
多圣教的证明,大家可去详为参阅,但总而言之,有幸披上出家的僧衣服也是千
百万劫中难以得到的。然后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披上袈裟也是最难得的,世间
上各种再昂贵的金银财宝也是没有任何一样比得上它,因此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
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
披最难。”因此现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的一些出家人也不要起颠倒妄想,以为
在家的一些世俗行为是非常地好,而应该知道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当中能够幸
运地出家,确实是有很大的福报,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这种出家身份是非常的伟
大,就象弘一大师所说的那样:“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

也有一些出家人,因出了家而反在世间人们面前自惭形秽,甚至在一些公共
场合不敢披上袈裟而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这是尚未对出家一事予以正确、深刻的
认识所致。正如唐太宗所言:“出家乃大丈夫之行,”这是抛开世间五欲束缚,
追求最崇高真理的象征。《地藏十轮经》中,有出家人较世间诸人尊贵的种种说
明,《宝梁经》中,也谕示了应以八法敬重袈裟,即“于身袈裟应起塔想、世尊
想、寂灭想、慈想、敬如佛想、惭想、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痴具沙门法想。”
因现在佛法式微,世间人见出家人觉得好奇也在所难免,犹如萨迦班智达所言,
一群猴子见到人时也会嘲笑人竟然没长尾巴,这从另一面也正说明了我们出家人
应以高度的自豪、深切的悲心、精严的戒律、良好的人格,去感化、教育他们,
使人人敬僧尊教的风气重现于今朝。

生活在这个人人恣情享乐的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出家一事无法理解,在佛法
不兴盛的地方,人们见到出家人时甚至象见到外星人一样的新奇。然而出家为僧、
专志办道,对于绝大多数追求佛法真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历史
上,出家人的地位一直受到尊崇,如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炀帝)请智
受菩萨戒,并赐智 为智者大师,开皇十八年,晋王为智者大师建造了天台寺,
后改名国清寺。智者尊隋炀帝为天台宗总持,隋炀帝封智者为国师。唐代开国君
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唐代华严宗四
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五代时吴越王钱 (852-932),小时曾受高
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
安居乐业。元朝的萨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清朝历代帝
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
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赞僧诗》中有“朕本西方一衲
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
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
情。

而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门居士,事出家
人为师。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也多
与僧人交游,从这些高僧大德超凡脱俗的气质中受到启发,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
唱。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
一语惊人,说自己前世是一个禅宗和尚,为此赵朴初老居士还当即赋词一首。在
《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也描述了飘逸清静的出家生活,令人感动,使人向往。
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赞等国王也是对出家人至诚恭敬,现在世界上缅甸、
泰国、斯里兰卡等等国家元首常对出家人恭敬礼拜,笔者在1990年亲见不丹国王
深格王休在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前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以示敬意。这些有地位、
有福份的国家元首也对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人们呢?

第三节 出家以报父母恩

关于出家与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确的对比:“出家造恶极难,
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
道实难,如陆地行船。”从世间法上讲,一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
业,但要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
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
为其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
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
本就是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
德呢?真正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最后证得解脱的
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了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
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象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
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象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
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
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们是一味地贪
着,就象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那些生活是多么地好,而出
家人则是很可怜的。但以修苦行而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
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则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
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
怜。”

所以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
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
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
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
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被
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
“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实际上,一个出家人,在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过程当中,以其戒定慧功
德及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能给亲友带来很大的利益。比如在《佛说盂兰盆经》
中有目连行孝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见到亡
母生于饿鬼中,不得饮食倍受饥渴,目连悲痛欲绝,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称誉。
只因其亡母业力深重,纵施神通,却不能利益其亡母,后遂请教于佛前。佛陀教
以于僧自恣日斋奉十方僧众,以十方僧众的愿力而救母出离了苦海。又据《缁门
崇行录》记载,唐朝京城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在家时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不让
子邻师出家,子邻师就只好逃离家乡到东都依止广爱寺的广修律师出了家。有一
天忽然怀念双亲,乃回家探亲。这时他的父亲已双眼失明,母亲已去世三年了。
子邻师乃铺设座具,诵《法华经》,发誓求知母亲死后生到何方。当天晚上,梦
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您母亲死后堕落地狱,现在受各种苦楚。”子邻师悲痛
欲绝,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礼拜,拜到四万拜,忽然有呼叫子邻法
师的声音,抬头仰望空中,看见母亲向他谢道:“承蒙你礼佛陀舍利的功德力,
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说完就不见了。

所以藏族习惯上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信感满足,认为已经报答了父母的养
育之恩。南传佛教也有将儿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习俗,
这些都是社会佛法化而产生的良好传统。

第四节 追随先贤的足迹

正如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尊崇佛法和出家僧众一样,当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
如一些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同样崇敬佛法中的高深智慧和高尚品格,甚至进
而一生之中孜孜追求并舍俗出家。比如,在中国当代有弘一大师,在家时为一富
家子弟,曾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誉满当时,正当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的
人生圆满达到极为顶峰的时候,他却毅然舍俗出家,潜心于佛学修证,并成为了
中国本世纪最著名的几大高僧之一。又如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
1956他写的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
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
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
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
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
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
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
思等等。

既然从古到今的层出不穷的很多杰出人物们,他们都能放得下世间上各种高
深的学问和艺术,也毫不留恋自己拥有的万贯家产、名望乃至于世界上最显赫的
王位,而毅然出家,那我们社会上的一些普通人既然想出家,那还有什么值得留
恋不舍的呢?所以我们有些人既发愿出家,那就必须要当即放下许多世间的妄想,
立即就去出家,对此要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决心,否则打算将来某个时候再去
出家这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这样以前想出家的善愿也就成了梦幻泡影而遗憾终生。

比如中国南宋名将岳飞驻军江州期间,曾常到庐山东林寺礼佛参禅,并特请
高僧慧海上人任东林寺主持,二人论佛谈禅,来往非常密切。由于经常置身于晨
钟暮鼓的寺院,耳濡目染出家人那样悠游林下安宁幸福的生活,心里非常羡慕,
于是便萌发了想终生出家学佛的念头,但他却打算抗金复国功成名就之后再弃官
归隐学佛,正如他在准备大举北伐收回失地前夕所作的《记浮屠慧海》一诗中所
表明的“归休终作赤松游”,告诉慧海上人,他打算功成身退之后,与僧纳朝夕
往还,终生参禅问道,在他与皇帝的奏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宿愿。但正当他意气
风发所向无敌的时候,还没等到“归休终作赤松游”,却被赵构、秦桧一伙陷害
而亡,终成千古憾事!

因此我们如果发心出家,就不要再瞻前顾后,而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就去出家。
比如南宋皇帝赵显,四岁时即登基,后来宋朝被元军所灭。等到赵显长到十八岁
懂事的时候,由于亲眼目睹了世间人生无常幻灭的道理,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宋皇
帝,他并没有去执迷于诸如复国之类的大梦,而是决心走上一条追求真理彻底解
脱的学佛大道。于是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萨迦大寺,潜心于佛法的修证。这样
不仅消除了当时元朝皇帝为绝后患而想铲除他的念头,并且他也从孜孜于佛法的
修学中,获得了超越世间的无上快乐,最终成为了藏汉佛经的翻译大师。西藏人
民至今也在怀念这位佛门中的帝王高僧。

第五节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上面,我们在佛法与科学方面已进行了对比,若有缘的善男子、善女人看完
之后,觉得佛法确实是伟大而富有特色的,那希望您们也应该学习佛法。怎样来
进行学习呢?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非常地甚深广大,在我们这个短暂
的人生当中很难于完全地精通。但只要是有信心和智慧,有一个在一生之中也能
够成就的简单法门,总括起来有十条我可以在这里为大家作一个基本的介绍:

首先是人生难得。不管在从各方面来进行观察,得到人生都并不是那么容易
的,得到人生之后能够真正遇到佛法又是很难的,犹如昙花一现以及类似的各种
比喻,学习佛法的人是相当地少,学习佛法的人当中,能够真正地闻思修行,严
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内心相续真实地融入于佛陀的教诲与智慧之中,这种人
又是极为罕见,犹如白日的星星。所以第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大家都应该极为珍惜
自己宝贵的人生。

第二是寿命无常。我们这个非常难得的人生并不是恒常坚固永久不坏的,就
象爱因斯坦曾经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终有一死的人,在
这个世界上只作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佛法和其
它有用的知识,古人曾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没有抓
紧时间认真地学习,那么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人生是相当地短暂,就象夏天的鲜
花,现在还是青少年、壮年的那些人转眼间就会衰老。人生就如闪电,我们在这
样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生当中不应该再浪费时间,象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人经常打麻
将、跳舞、看电视等等,纵情声色,浪费时间,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就使自己珍
宝般的人生变成了陶盘土器,很是可惜,也象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告诫乐行
王时所说:"是用金盘来盛粪尿"。所以我们应该鞭策自己,内心要真正生起人
生无常珍惜时间的概念。

第三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即要真正地相信因果不虚。若是没有佛法的知识,
这一点很难以做到,因为因果牵涉到的道理是极为甚深微妙,佛教里面也讲圣者
中除了只有佛能完全窥破因果的奥秘外,就连获得六通的阿罗汉也不能通达,所
以更何况说现在世间上的人,他们以有限的分别智慧,即使用十万个不同的仪器
去观察也是得不出一个尽善尽美的结论,因此我们相信因果就必须以佛教里的圣
言量为准,以前高僧大德们的开示训诫为证。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因果确确实实
是存在的。就象龙树菩萨所说:"用刀割身体立即就能起作用,造善恶业的果报
虽然不一定能这样迅速地显现出来,但即使经过千百万劫之后也是不能毁灭的。"
因此相信因果是第三个必须要牢固地树立起来的世界观。

第四是轮回痛苦。人死了以后并不象是水干枯了或者是灯完全熄灭了,而是
必须由自己前世的业力所转,再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转生,转生的范围很广大,
所能见到的有人和旁生,看不见的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若以详细的智
慧进行观察,三界轮回中没有一处是值得贪恋的,象《华严经》所说:"三界无
安,犹如火坑。"我们需要从六道的轮回中解脱,有许多的法门可以修习,其中
最主要的在显宗是往生极乐净土,在密宗是修习大圆满,依靠这些殊胜的法门,
自古以来,成就的大德不可计数。

上面所讲的殊胜解脱,一定需要上师的指引。不但佛教当中,即使世间上的
一门手艺学问也是需要一个善巧的老师;佛法深广如海,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
佛法的奥妙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依止佛教上师是佛法修行中最根本的先
决条件和成就的原因。以小乘、大乘、密乘的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具足一定的条
件才能有资格成为别人的上师,我们在依止合格具功德的上师过程中,应该象佛
门前辈那样排除万难,以苦行的方法来了解上师的究竟智慧。

第六是皈依三宝。是否皈依三宝是内教与外道的区分点,皈依三宝即是皈依
佛,不再敬礼仍于轮回生死大海中漂沉的诸天尊等外道邪天;皈依法,不复损恼
有情,应猛利精进尽力护持;皈依僧,凡于佛教及佛教大师无有信心的外道种类,
不再亲依为侣与其共处。总之皈依的含义即是诚心诚意地依靠三宝,纵遇生命危
险也不舍弃。根据佛经论典,皈依三宝后即有三十六尊善神及其眷属,日夜守护
其人,令其安乐。

第七是发无上的菩提心。发心是佛教里大乘和小乘的分界点,发心即是要立
下为度化无边的众生而成佛的誓言,众生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其间互
相作了无数次的父母,举目所及,皆为自己父母的转生,虽则形象有变,往昔养
育自己之恩情未灭,故应帮助、度化他们使他们成佛,获得最无上的安乐与幸福。
发菩提心主要应持守的戒条就是不舍弃众生并且努力行持六波罗蜜,这样发心的
功德无量无边,如《父子相会经》所说:“如诸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

第八是忏悔业障。入了佛门以后要精进地忏悔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有的罪业,
包括能回忆起来的,也包括所有不能回忆起来的罪业。如果不忏除罪障,就无法
从轮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用各种修法来忏悔业障,令其清净。在各
种忏罪法中,念诵金刚萨缍心咒又是特别地殊胜。据《金刚萨缍修法如意宝珠》
说:“若具足四对治力,如法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缍心咒后,则破根本誓言罪也
能清净,且今生能成办一切所愿之义,来世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的净
土。”

第九是积累资粮。为了要成就无上佛果,忏罪之后就要积极地积累资粮,通
过供曼茶,用须弥山、四大部洲等世界庄严来供养诸佛菩萨,用这种方法来可以
积累无穷的福德资粮,这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就象只有在深厚的沃土上才能生长
出参天大树一样。

第十是修上师瑜伽。瑜伽是“相应”之义,上师瑜伽即上师相应法。一切证
悟的根本,皆来源于上师的加持,故对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与恭敬心是极为重要,
《时轮金刚》中说:“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
佛学大师大智者萨迦尊者说:“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等,师道刹那皆
圆满,故应乐修事师法。”这里的上师是特别指具有三种密法传授恩德之一的密
乘金刚上师,所以为了得到上师的加持获得证悟,经常地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
是特别地重要,具体的修法可详阅华智仁波切大师所著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若具备了以上所讲的十种条件,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若想彻
底解脱轮回的痛苦,还应修习更高深的法门,即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一切
诸法之顶能够即生成就无上佛果的大圆满法门。或者在上述十种修法的基础上,
一心祈祷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虔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刹土。

结尾

在现在这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里,我们佛教徒也应该大胆地弘扬释迦
牟尼佛的教法,对各种阶层的人们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提高他
们的佛教文化素养。上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说:“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
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
解。”把佛法里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介绍给广大科学界知识界的人们,我们作为
一个佛教徒,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我们把佛教文化从庭院深深的寺院推向人间,使它从古卷青灯的氛围走向
当代的世界,运用于人们方方面面的实际生活行动之中,这样人类的精神就会闪
耀出佛法里那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的文明光芒。

中国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也是这样说过:“佛教必须是人间的,佛教必
须是科学的,佛教必须是实际的,佛教必须是世界的。”在以前漫长的佛法传播
历史中,有无数的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不顾自己的一切,在对各种邪知邪说的
斗争以及佛法弘扬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
人事迹,那么到我们这一代如果不继续努力前进的话,那我们也就不能称得上是
一个佛教徒。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1994年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佛教
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
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高举佛教的伟
大旗帜,为建设人类的精神文明和解救人类的精神困境而不懈地努力,作出自己
应有的贡献!

各位朋友,感谢您通览了全文,但愿我们以此殊胜缘分,领悟宇宙人生的真
相,并为一切有情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3
关于信仰宗教的人是逃避现实说法也不对,无神论者才是的,不愿意承受恶报,对于恶报予以抵抗和逃避,不愿意接受(对于凡夫)必然要到来的报应,不愿意接受来生,或者认为来世对他没有意义,以为即使有来生也是另外一个人了。

参考资料:budd50<<关于宗教政策的探讨和政策建议>>

第2个回答  2009-02-28
在平常人眼里,可以认为和尚是在“逃避自己”。但在某些人眼里,不是“逃避”,而是“坚守”和“发扬”。和尼姑、修士、修女们一样,他们在坚守和发扬许多世人已经逐渐抛弃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楼主自己去揣摩吧~~~
第3个回答  2009-03-01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世界。
但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和尚的义务是开解没有解脱的众人,能使他们去开心的生活,去快乐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什么角色,都需要责任。
我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不是。

我们都被一些电影小说误导了,以为人在看破红尘后才去做和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那就是在逃避,逃避自己,逃避社会,逃避世界。他们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向佛,断不了各种欲望。

佛的意思就是觉悟。真正的和尚是人对佛的信仰深度到达一定程度以后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