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 ~~~急要

重厄

土地的故事

父亲说他宁肯老死在土地上。

当年,在北京海军总部大院服役八年的父亲放弃了军工的机会复员回到了农村,是因为刚落实了政策,土地允许承包经营,满心欢喜的父亲毅然弃戎从农。

父母白手起家,经过几年辛勤劳动,家里就盖起了三间瓦房,还率先从城里抱回了电视机,那时我家的院子简直就是个小电影院,挤满了看电视凑热闹的人。

幼年时的记忆总是从寂寞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反锁在房间里,饥饿或恐惧常使我嚷啕大哭,然而总没有人理会,父母天不亮就早起照料那几亩良田去了,对土地的爱护竟远远超过对我的照顾,我知道了什么才叫精耕细作。

随着化肥,农药的推广,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农民已经可以吃饱肚子了,转而开始种植一些像大豆、花生、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棉花一度价格很高,农民一窝蜂地去种棉花,接着价格又一落千丈,加上害虫肆虐,管理麻烦,现在我们那儿已很少有人种棉花了。

农业收费越收越高,化肥的价格也一路上涨,粮食价格却沉浮不定,随着土地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一点点降温,新一代的农民已不再热衷于种田,另一个词语悄然地在农村中流传,或许已成为农村中最流行的字眼那便是进城打工。

打工对农村影响有多大,到现在尚不能定论,当我在读初中时,旁边的同学一个个消失,转而出现在南方城镇的街头,惊讶于工业文明的发达明。对于土地,他们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当年的外出打工已成一股热潮,我的父母也加入了其中。不过他们不是南下,而是去了新疆建设兵团,政府鼓励还给了政策土地使用权保留三年,父母吃了定心丸,放心去了新疆,只可惜那里气候太怪异,白天热得出奇,夜里冷得发抖,年幼的弟弟不是感冒,就是发烧,差点要了小命,于是不到半年全家便返回了家乡。或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回到家,也没人生病了。父母也安心摆弄那四亩三分地,再也没有离开过。

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父母却极力反对着后代再去侍弄土地。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灌输我要脱离土地,逃离苦海的思想。当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土地,到异乡求学,再回首,那曾经摔打了十几年的土地,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也不能抹去了。

最近这两年,土地抛荒的现象已经很严重了。村里的地分为岗地和坡地,岗地是薄田,很多人都不愿种了,政府加强了调整种植结构,将一千多亩岗地统一划拔为生态经济农业园,投资几十万元打了十几口深井,还挖了三个水库,先是栽种枣树,这种据说引自台湾像毛笔那般大小的树苗种了三年,没有一棵长大结果,一方面可能是台湾品种的树苗太娇贵,不喜欢这里的土地;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去年政府为了村子脱贫,又拨了一百万作贷款开发式的扶贫基金,到村里时却变成了二百多头小奶牛,说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于是岗上又种了牧草,一年后,牧草长得稀稀落落,奶牛还是像刚买回来时那样的瘦小,据兽医讲是品种不好,产奶量低且差,还没有销路,农民自己都不愿喝,全喂猪了。

前些天打电话回家,父亲讲岗上今年可能会种桑树,我大跌眼镜问种桑树干吗?养蚕!父亲一声叹息,让他们瞎折腾吧?我劝父亲也把土地抛荒了吧,一心一意养几头猪,反正种地也赚不了钱,父亲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话:地永远是咱的命根子,不能丢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3
1 土地的故事

欧阳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爱着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尽管现在我已远离它。

——题记



土地的故事,从盘古开天劈地一直衍传至今,成为一种永恒亘古不变。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祖父的小房子后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广阔无限,是我嬉戏玩耍的好去处,长在黄土地上,看着父母和叔伯们从日出到日落的耕耘,我的童年就是在田野得空阔和广袤中度过的,正是在这本真的土地里,它的故事像一朵朵飘浮的云彩,仰头看去,任眼睛飘荡遨游,人在田野的中央,心灵深处常常涌起黯然神伤的寂寞。每根细如雨丝的神经,都被当作琴弦拨动了。

土地的故事个个都质朴纯真,像大山一样正直,没有丝毫的粉饰和伪装,打开古典文学的典籍《诗经》,处处是劳动的歌谣和故事,“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于是满纸的文字都在余音中袅袅不绝,若远若近,忽断忽续。那黄昏回归的歌谣,悠远深情,长久不息。柔柔的是田野的微风,盈盈的是土地里的麦浪。在这柔柔盈盈中,整片土地就不会显得苍凉空旷。惟有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真实平和地生存着,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况还是在田野中,云和风,统统不知蹿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土地养活了我们,它像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儿女,土地里至真的情感演绎着多少的凄美和苍凉,土地祖辈的血肉堆积而成的,这让我们不能忘却,在这千沟万壑伤痕累累的土地上空挂着几千年始终如一的明月,对于今天,土地是一首深沉古老的民谣,岁月的逝去,耕者的辛劳,诗人的苦吟,收获的喜悦,女人拖着孩子的呓语……尝百草的炎帝,亲身耕耘的黄帝,潇洒飘逸的李白,沉郁伤感的杜甫……每个深陷在无助中无法超越的人都会徘徊在这土地上,去追寻他们最后的慰藉,让灵魂和肉体最终拥在土地的怀中,土地的命运与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直衍传至今。土地有着鲜明的爱与恨,在其沉默的背后,酝酿着一首幽婉隽永的诗行。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土地象征着博大和宽容,一些无知的子女们从土地的身上带走了富足之后,并不满足贪婪迷失了他们的本性,无耻的野心,丑恶的心境,驱使他们蹂躏自己的母亲,分食母亲的血肉后,又慷慨大方地将它分羹给别人,丝毫不顾念母亲的生养之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再现证明了大地的宽容,先知者、良知者在土地上为了自由奔波着,海子在吟完最后一首诗后不知人生何去何从,他苦苦思索、追问,最终选择了死亡,“我请求生息/生铁的光爱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的沉重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柔弱的身体怎能承受生命之重啊!海子以死来证明他的诗,也以死来否定他的诗,更以死让他的灵魂和肉体都皈依土地的空灵中、为灵魂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海无疑是广阔的,相比较之下,土地的广阔显得更博大清晰,在波浪起伏不定,喜怒无常的大海中,土地的子女们变得无助而茫然。冥冥中他们选择了进步与文明、在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都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永远都不能泯灭的伤痕,梁晓声在《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将中国特殊历史暑期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梁晓声面对消逝的岁月,眸子变得比土地还要深邃,都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女人与金钱、权力与欲望,统统比不上这土地带给他的深情和烙印,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大的财富?是金钱所带来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愉悦?抑或是其它?有几个人发现自己迷失了本性?又有几个人愿意回到土地的深处倾听灵魂的声音?

人生如土地一样漫长、坎坷,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偻背弯腰,终要回到土地的臂弯,那深遂广袤的土地有没有源头,有没有尽头?在诺大的土地里,我们剩下的宿命便是营建自己的小屋,在小屋里用自己的真实去聆听生命的声音,静静地古屋前的田地里等待即将来临的幸福或苦难。



在土地上最让我无法忘记的故事是张承志的《黑骏马》,它像一支心灵的镇静剂让我们狂乱的灵魂找到栖身之所,茫茫的大草原上,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歌谣,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平静的繁衍生活着,张承志深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他们总结,那时他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不会显露意义……

一切的本质到最后都将回归土地,尘埃落定无论善恶、美丑还是贫富、最终将回到原始的状态、人们在匆忙中感慨、面对土地呻吟着向上苍铸造,长久地沉湎于梦想,有一天发现土地的大片竟然全是墓碑,而那时土地也将因孤独而逝去,看惯了土地的杂色、闻惯了土地的气息,我愿意去聆听土地的演绎,让它的故事有一天出现,让所有人都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作为一名固执的演绎者,我愿意土地的故事永远都演绎下去

http://iclass.nbtvu.net.cn/kecheng/070129/3title420033100850/qinmu.htm
秦牧:
《土 地》

2古代神话故事 - 土地公的故事

[color=Navy]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H ^1?,qo%C5D'p7u e0|
B^ u.z |g]&B P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3晋公子重耳流亡时,又饥又渴,曾向耕地的农夫乞食。农民递给了他一团泥土。重耳认为农夫在嘲讽他,正要发怒,他的随从说:“送给一团泥土,这预示着上天要给你土地!是多么好的兆头啊!”重耳听了这话,不怒反喜,向农夫深深地表示了感谢,又带着随从上路了。
后来,他果然收复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