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孔子指出来,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要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了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来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这种教学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0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

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

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



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

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

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

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

意义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10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

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

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5-10

孔子的教育思想:

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意义: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孔子介绍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5-10

一、教育思想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

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二、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言论著作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文献整理: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诗歌创作: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