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

如题所述

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已有关,也跟他人有关。

由于父母的宠爱,“自我中心”是很多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现象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愈加严重,从而影响到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要注意的问题。

通常,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提醒孩子“自己”要如何如何,而没有引导孩子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就可能阻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延缓“自我中心”现象的消退,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下述事件就会发生:

为了自己座位的干净,用他人的书本来擦自己的座位;自己教室打扫得干净,却将垃圾倒在邻班的走廊上;只顾自己尽兴地看电视,不顾邻里被干扰;

妈妈做了好菜,孩子只想到自己贪婪地享用,而想不到妈妈也应该增加营养。

因此,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所有孩子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心目中看到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他(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

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1)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

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己有关,也跟他人有关。只对孩子讲“为自己”或“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讲,才是完整的。例如,孩子外出游玩,父母叮嘱:“不要调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人”,“人”就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孩子的自理性劳动既可以整洁自己、锻炼自己,也可为家长减轻负担;劳动的成果既给自己带来愉悦,又给家长带来愉悦。要让孩子经常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打扫房间,爸爸夸奖:“打扫得真干净啊!”这种夸奖只是引导孩子注意劳动的一方面成果:“房间打扫得真干净,坐在里面多惬意啊!”孩子透过这种夸奖,能感受到劳动的物质成果,还能感受到劳动创造出来的不仅有自己的成果,还有他人的精神愉悦。后一种强化,更有利于延续儿童的正确行为。

(2)引导孩子进行心理置换十分重要

所谓心理置换,就是从他人的心理角度去认识、去体验。孩子对残疾人不尊重,就会拿残疾人取笑。要引导孩子思考:别人取笑你,你心里会怎样?假如你是残疾人,是不是不方便,是不是很痛苦?孩子帮妈妈拿东西,拿不动,妈妈在帮助他的同时,不妨让孩子回味需要别人帮一把的人的焦急心理,以及获得帮助后的轻松情绪。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留心各种教育引导的机会,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人”,孩子的“利他行为”就会增多。客观上为他人,主观上为自己也为他人的高尚品行必将蔚然成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