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重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6
人口重心此概念源于力学。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
由美国学者沃尔克(F.Walker)于1874年首先使用这个概念,可提供某地区人口分布的简明、概括而又准确的印象,并可表明地区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人口重心的计算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假设某地区包含i个子区,各子区人口数为Pi;地理坐标(经、纬度)为(xi,yi)。该地区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x,y)计算公式为:如右图。式中∑Pi为地区总人口。上式表明人口重心是用各子区人口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人口区位。它是一个既考虑人口数量,又考虑空间距离的一个特征点。
应用
在实际进行计算时,子区地理坐标可选用3种不同的值:①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不规则图形的几何中心通常由目测估计;②子区行政首府或中心城镇的坐标;③根据更低一级子子区人口分布状况计算得到子区人口重心坐标。如以县级为子子区取其几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坐标计算出省级(子区)的人口重心,再根据省级人口重心计算全国人口重心。
在手工计算时,可采用平面直角坐标代替经纬网坐标,但精度较差。人口重心不仅在美国这样的典型移民国家里成为研究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手段,还适用于其他具有悠久社会发展和人口记载历史的国家,用于揭示人口(自然与机械)变动的地区不平衡性,进而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其方法是:把不同历史年代的人口重心标在地图上,并按时间先后连成折线,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速度,但应注意消除不同时代版图变动对人口重心造成的影响。
人口情况
人口气候湿暖地区集中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特点。
首先,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平方公里。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十分之一。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往沿海集中
其次,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26人/平方公里,下降了一半还多;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0人/平方公里,下降近三分之二;1000公里以外,仅为23.6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十九分之一。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沛,交通和对外联系方便,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聚集确有其有利条件,世界各国大多都是这样。而内地边疆的优势则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善生产布局状况,推动了由沿海向内地边疆的人口再分布,沿海12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2.8%降至1978年的41.0%。此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沿海省区经济飞速发展,尽管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止跌回升势头,1995年已达41.2%,若计入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还要更大。这表明与前一时期相比,中国人口再分布在方向上已发生重大逆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