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治.清康熙,多建树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症,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也有很多建树。

1、唐太宗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2、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

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扩展资料:

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康熙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

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6
唐太宗与唐高宗干预史官工作, 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唐太宗担心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被史官记述下来, 首开皇帝查看当朝起居注并干预史官著述实录的恶例, 授意篡改历史记录, 对贞观政治进行隐恶饰美。
贞观九年, 唐太宗要亲阅国史,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表反对。认为" 前代不观", 是避免史官"希风顺旨" , 影响史书信度。
贞观十三年, 唐太宗再一次问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褚遂良: "卿比知起居, 书何等事? ""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又要求看起居注, 坚持原则的褚遂良与黄门侍郎刘洎又进行劝谏。
贞观十六年, 唐太宗又问褚遂良: "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 "回答是"善既必书, 过亦无
隐", 唐太宗公然说"望史官宜不书吾恶"
贞观十七年, 唐太宗又问司空房玄龄为什么自古帝王不能看当代国史, 要求房玄龄撰录进来让他看看。房玄龄无奈, 只好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略国史"撰写成编年体高祖、太宗<实录>, 呈太宗审阅。然后按照唐太宗的要求对有关历史记载进行 "改削" 。此次所"删略"、" 改削"的<贞观实录>, 起贞观元年止贞观十四年, 当然然溢美不少。
唐高祖永徽元年, 长孙无忌又主持修贞观后期的<实录>, 起贞观十五年止贞观二十三年。对比有关史实可知, 长孙无忌在贞观后期力助晋王李治为太子后, 逐渐成为权相, 对唐太宗已非当初那样忠纯, 他在唐太宗驾崩后主持修贞观后期的/实录0自然不可能再一味歌颂。
可是长孙无忌却在唐高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周折中固执己见, 与唐高宗和武则天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显庆中, 高宗审阅<太宗实录>等著述,认为对唐太宗美化得还远远不够全面, 对刘仁轨说"朕观国史所书, 多不周悉, 卿等必须穷微索隐, 原始要终, 盛业鸿勋, 咸使详备。" 于是唐太宗就在史官们" 穷微索隐"中得到符合儒家圣明君主理想标准的润色, 美政不够就用美言来凑, 在< 实录>基础上写成的有关史书自然就有了唐太宗语录连篇的特征。可是后世史家, 一方面多对掠美饰过的"唐太宗贞观之治"一说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又无视许敬宗修国史颇得唐太宗、唐高宗奖赏的事实, 往往诟病许敬宗撰国史时" 纂改不平, 专出己私" 不
问许敬宗何来纂改之胆、是否仅出"己私", 更不深究有关虚实, 未免失之皮相矣。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
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帝范>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 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 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 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不过, 唐太宗贞观之失虽多, 却能够部分继承唐高祖广用贤才的传统和直言纳谏政风, 以众贤能的忠智补救自身的不足, 故终有一得, 即得"人", 使贞观政治在若干失误和风浪中有惊险而无倾覆。或许, 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乐于称颂他的根本原因。所谓为政之道, 首在得"人", 岂虚言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