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包衣奴才是干什么的?地位怎么样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2

“包衣”在满语中就是“家”的意思,所以,包衣奴才,其实就是家奴,当然,家奴也是分层次的,地位也有很大不同。

一、 包衣奴才的形成

包衣奴才,也就是家奴,在清朝是一种家中“财产”的存在,没有什么自由,终身归属于主子。包衣奴才的来源很广泛,可以是收留或买来的贫穷人,也可以是战争中俘虏或俘虏的家眷,还可以是原来奴才的后代,甚至有些是朝廷判为奴的罪犯。

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存在,从皇宫到大臣,到富裕点的地主等,都养有这样一批人,甚至有些穷苦的贫民把这视为一种求生的方式,甘愿卖身为奴,以换取维持温饱的生存条件,而且从清朝的法律体系上也是支持这种存在的,如果奴才侵犯主人的利益,主人处置,甚至处死都不定罪。

二、 包衣奴才的地位等级

当然,包衣奴才也有不同的地位。我们在看一些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能听到对皇家成员自称“奴才”,有些是真奴才,比如太监,那就是皇家的包衣奴才,这毫无疑问,但还有一些大臣,也称自己为奴才,这主要是满族大臣,其实这里面有一定与皇家套亲近的意思,近似“家里人”的含义。

当然,一般包衣奴才地位都不高,耕地劳作、琐事杂物,主人说干什么就要干什么,毫无反抗余地。但也有一些深得主子信任的人被逐步重用,甚至被安排一定的官职,成为官员,但对于主子来说,他依然是奴才,是主子赏的一碗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孝敬主子,身份是不变的,这是终身的烙印。

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清朝末期,这种现象其实已经有所淡化,绝对服从、绝对依附、任意处置的现象已经大大收敛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