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病句如何分别?

语文中的病句如何分别?最好举例…方法…说明…类型等等

一、知识点概述  学习修改病句、病段,是学习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掌握许多写句、写段的规律,提高表达能力。  常见的病句种类有:(l)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等。  修改病句﹑病段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辨析和修改病句﹑病段。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病句。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病句,是指在一句话中,由于漏用词、错用词、词序颠倒等情况而造成表达错误,出现毛病的现象。(一)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一般按四个步骤进行。1、审读。  对于所给的句子,首先要读几遍。这里的读,是指边读边动脑筋,所以要逐字逐词地读,了解句子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例如:我一下子吃了满满三个大半碗饭。  读时要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呢?“我”就告诉我们人物是谁,“一下子”说明时间短、速度快,“我”在短时间内做了什么呢?“吃了满满三个大半碗饭”,告诉我们吃得挺多。  认真审读。为的是找出问题,所以,要从以下几方面边读边分析。  (1)看句子的意思是否表达得完整、清楚,像“会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那个司机车很快”、“我每天回家都先做”,都表达得不完整、不清楚。  (2)看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像“他的缺点改进了”一句,词语用得就不恰当。  (3)看词语位置摆得是否合适。像“这是非常惹人喜爱的笔一支”、“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特别提高”两句话,就存在着词语的位置摆得不合适的问题。  (4)看句子表达是否符合平日语言习惯,是否合乎事理。像上面提到的“我一下子吃了满满三个大半碗饭”一句,就是明显的不合事理。  (5)看句子形容得是否恰当。像“工业展览厅里,有根石柱像巨大的铁塔一样,非常粗”一句,把“石柱”比作“铁塔”是不恰当的。2、判断。  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审读,在理解了原意的基础上,就要认真思考句子的病处,认真分析句子的病因是什么了。弄清楚句子属于什么问题,才可能“对症下药”。  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六种:  (1)成分残缺。  (2)用词不当。  (3)词序颠倒。  (4)重复哆嗦。  (5)指代不明。  (6)前后矛盾3、修改。  当找到病处,分析出病因以后,就可以确定改法了。(1)“成分残缺”用“添”法。  除独词句、无主句外,一个句子至少应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指出要说明的对象是“谁”或“什么”,另一部分指出说明的对象“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句子就不完整,也就是成分残缺。  例如:会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  这句话由于意思表达得不完整,缺少“谁”,所以读起来不清楚。如果添加上“谁”,改成“妹妹会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意思就完整了。  用此方法,“那个司机车很快”可以改为“那个司机把车开得很快”;“我每天回家都先做”可以改为“我每天回家都先做功课”。典型例题1  ①看了这个电视剧,受到了很深的教育。  ②公共汽车将在我家门前的公路上。  ③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卫生、懂礼貌。名师一点通  第一句中只说明了“怎么样”,没有说明是“谁”,应在句首加上主语“我”“我们”或“他们”之类的词。第二句说明的对象“公共汽车”有了,但是“怎么样”没有说明,应在句末加上谓语“行驶”。第三句的谓语“养成”什么没交待,应在句末加上宾语“好习惯”。这样改后几个句子才会通顺。(2)“用词不当”用“换”法。  要将句子中用得不准确的词替换成准确的词。这一类病句主要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而错用了近义词、褒义词或关联词等,尤其是近义词,不能从用词的范围大小、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的褒贬等方面正确使用词语,造成词不达意,违反句子结构规律,违反客观事理的病句。  例如:他的缺点改进了。  这句话中“改进”用得不合适,“改进”一般指改变旧的情况,使有进步,人的缺点、错误应该改为正确的,因此应该用“改正”而不是“改进”,因此这句话要改为:  他的缺点改正了。典型例题2  ①我们要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②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③他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名师一点通  第一句是属于近义词错用,应把“发挥”改为“发扬”。第二句是属于褒义﹑贬义不清,“揭发”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适,应该改为“指出”。第三句是属于错用关联词语,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间没有转折关系,不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应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后一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全句应改为“他不仅学习很好,而且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3)“词序颠倒”用“调”法。  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语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除少数句子改变词序而意思不变外,绝大部分句子的词序都和句子的意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词序变了,句子意思就会改变,或者句子不通顺。  将用颠倒的词语顺序调整合理,句子会变得更通顺。  例如:这是非常惹人喜爱的笔一支。  通常,我们是将数量词放在它所限制的事物前面来表达的,因此“笔一支”应表达为“一支笔”,这句话应改为:这是非常惹人喜爱的一支笔。典型例题3  ①某些广东省的人也说普通话。  ②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  ③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④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名师一点通  第①句中的“某些”放在“广东省”之前,好像广东省不只一个,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说广东省只有一部分人会说普通话,所以应改为“广东省的某些人也说普通话”。第②句中的“已经”应放在“把”前边。第③句不能说“人口”是“国家”,这就是词序颠倒造成的混乱,把“人口”放在“最多”前边就通顺了。第④句是想说同学们的成绩都有提高了,“普遍”是用来说明“提高”的,所以应放在“提高”前面。(4)“意思重复”用“删”法。  在一句话中,没有必要用两个以上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因此,要将用重复的词删掉一个。  例如:我还差一年没有毕业。  这句话讲“我”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差”和“没有”用重复了,应删掉一个,改为:  我还差一年毕业。  需要提醒同学们,有的句子虽然语意也是重复的,但如果将用重了的词语提出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包容关系,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是不能随意删一个的,而要分析,保留哪个词语更合适。  例如:全校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国庆节联欢活动。  显然,这句话中人物重复了,“全校师生”当然包括“校长”,这时,不能说随便删一个,由于“校长”包含在“全校师生”之中,而“校长”又不能代替“全校师生”,所以在修改时应该删“校长”,改为:  全校师生都参加了国庆节联欢活动。典型例题4  ①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  ②观众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的表演。  ③盛开的菊花完全开放,非常美丽。名师一点通  第①句中的“首先”和“第一个”意思重复,可去掉一个。第②句中的“目不转睛”就是“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的意思,包含了“眼睛”的意思,“眼睛”就应该去掉。第③句中的“盛开”就是“完全开放”的意思,两个词都用就显得语意重复,去掉任何一个都行,可以改成“盛开的菊花非常美丽”或者改成“菊花完全开放,非常美丽。”。(5)“指代不明”和“前后矛盾”用“改”法。  例如:参观了两个厂后,大家都说:“造纸厂变化真大呀!”  这句话中“两个厂”不明确,因此改为:  参观了造纸厂后,大家都说:“这个厂变化真大呀!”  又如:我一下子吃了满满三个大半碗饭。  这句话自相矛盾,既然是“大半碗”,怎么可能“满满”呢?应该改为:  我一下子吃了三个大半碗饭。典型例题1  ①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模模糊糊地看到前面十几米以外有一个人影。  ②老师都下班了,只有李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③我已经将要小学毕业了。  第①句中前边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就是说天黑得连眼前的手都看不见,后边却说“看到前面十几米以外有一个人影”,前后矛盾,所以应把前半句改为“天黑了”,这才通顺。第②句是说老师“都”下班了,后面却说李老师”还在批作业,前后矛盾,应改为“其他老师都下班了,只有李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第③句中的“已经”和“将要”从时间上矛盾,可以去掉任何一个。4、审查。  病句修改后不算完,一定要再通读一遍,查一查修改后是否合乎平日语言表达习惯,是否完整、通顺,会不会出现新的毛病,句子原来的意思是否保留等。(二)修改病句的原则1、病因要查清。  在修改病句之前,先要查清一个句子究竟是什么毛病,所以面对一个病句,先要认真读几遍,再做进一步分析,只有确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例如:“小明从衣袋里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很明显这个句子是个病句,但是病因是什么,再仔细读几遍就会发现“从衣袋里”是不能“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的,原来“红领巾”还没有“从衣袋里”拿出(掏出),经过这样仔细分析,病因就很清楚了。2、修改尽量少。  修改病句时,要使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尽量少动,尽量小改,不要大动干戈。例如“他穿着一双黑皮鞋,一顶蓝礼帽”,“帽子”不能“穿”,所以可以使用“增补法”,在“一顶蓝礼帽”前加上“戴着”两字,而不能用删法,去掉“一顶蓝礼帽”。去掉后就改变原意。再如“北京是个美丽的景色”就可以使用“替换法”,用“地方”替换“景色”,句子就通顺了。还有“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可以使用“删减法”删去“不禁”或者“忍不住”任何一个词,避免意思重复就行了。3、原意必保留。  就是说在修改病句时,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修改后句子的表达形式可以小有出入,但是句意不能有丝毫改变。例如“北京是个美丽的景色”可以改为“北京是个美丽的地方”,但不能改成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病句分类 一、词义交叉
  1、参加这次汇演的大多是地方戏和京剧。
  2、学校门口有一个专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

  1句中的“地方戏”和“京剧”是交叉概念,“地方戏”里就包含“京剧”,所以它们不能并列;2句中的“汽水”是“饮料”的一种,它们之间是隶属关系,也不能并列。

  还有,不是同类概念的词并列而造成的病句。例如:3、橘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3句中的“萝卜”不属于水果,它与橘子、苹果不是同一类,不能并列。

二、搭配不当
  4、他爱看球的习惯像有所改善。

  4句中,主语“习惯”与谓语“改善”搭配不当,“改善”可改为“改变”。

三、成份残缺
  5、近视眼发生的机会很多,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养成用眼卫生。
  6、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

  5句中缺少宾语中心语“习惯”;6句中“望着”前缺少主语“我们”。

四、误用、滥用介词
  7、他虽然很瘦,而且精神饱满。
  8、在我们学校这条道上,是一条非常陡的坡。

  7句中,表转折的复句,误用关联词后成了递进复句,句意不当,“而且”应改为“但”;8句中,滥用介词短语式“在……上”使句子没有了陈述对象(主语),应删去“在……上”;

五、语序不当
9、我开始做不耐烦的作业。
10、他非常觉得开心。

  9句中,“不耐烦”,只能陈述做作业时的心情,不能修饰“作业”,应放在“开始”前;10句中“非常”是程度副词,修饰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应放在“开心”前面;

六、成份多余
11、她有一条非常雪白的围巾。
12、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6公里左右。

  11句中,“雪白”已有“非常白”的意思,“非常”一词多余,应删去;12句中,“大约”已表不是确切的距离,“左右”再用就多余,应删去一处;

七、句式杂揉
  13、我省的白兰瓜产量是全国最多的一个省。
14、他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人。

  13句是“我省的白兰瓜产量是全国最多的”与“我省是全国白兰瓜产量最多的一个省”,两句杂揉造成的病句;14句是“他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与“他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人”两句杂揉造成的病句。

八、前后矛盾
15、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祖国的亲人。
  16、小红的作业本基本上都写完了。

  15句中的“无时无刻”表示否定,只有与“不”联结,才能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应将“都”改为“不”,句意才不反。
16句中的“基本上”与“都”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使用,任选其一才合事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7
我有哦 你 要不要啊!
第3个回答  2018-01-16
我们登上了庐山看到了千姿百态的云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