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的关键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你好,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的关键是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懂得「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通过技能教养法让孩子拥有独立面对问题的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父母的育儿理念多么先进,执行得如何完美,孩子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父母。比如男孩 5 岁了,还整天尿裤子,怎么办?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总是用拳头说话怎么 办?做作业总是东张西望?......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能一帆风顺,总是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问题时,有一类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上,遇到问题立刻出手解决,帮小孩搞定所有难题,铺平所有的路。这类家长被称为直升机家长,其实,这不是个褒义词,因为,你帮孩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反而会带来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会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孩子只有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有学习能力、有担当的成年人。我们大人都知道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怎样教孩子「捕鱼」,也就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需要记住这一句话: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1、筛选问题我们先来看怎么筛选问题。我们常常会看不惯孩子的很多地方,甚至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处处是问题,浑身是问题,从早到晚都在出问题。但是,研究告诉我们,一个阶段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守住自己唠叨的嘴,过度的操心,聚焦一个问题来解决,那么你会发现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的效率要比你同时唠叨很多问题,效率高多了。那么怎么选择哪个问题应该是要重点解决的呢?我给你四个维度,帮你完成问题筛选:第一个维度:问自己是实质问题吗?实质问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它的结果是由别人承担, 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这种问题是父母要出手来管的,如果家长不出手干涉, 孩子就变成了熊孩子。和实质问题相反的,就是后果是孩子来承担,而且孩子是可以承担的问题,那这种父母就不需要管。比如孩子走路不是慢慢走的,而是跑得很快,结果摔跤 了,他摔个一两回,一旦自己承受了这个后果,你发现他就会改变。第二个维度: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意思是说,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还是其他因素。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其实很可能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甚至就是父母的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在外面特别乖巧,但是回到家就变得肆无忌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家像条龙,出去像条虫」。这个问题一般都不在孩子身上,背后很可能是照顾者对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面的世界。所以问题可能出在都是照顾者身上,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个时候鼓励孩子要大胆就没什么用。第三个维度是:随着成长会改变吗?如果有些问题的确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孩子本身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年纪大一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放一放,不用着急让孩子改掉。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写好字,或者,一到夏天就着急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些其实在当下都是不需要解决的问题,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不容易。第四个维度,问自己是故意的问题吗?也就是看看问题是孩子在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还是故意造成的,如果是不是故意的,那这种问题,也不用管。比如,比如孩子的手部动作幅度比较大,啪一下把杯子打翻了,这个时 候,你要去告诉他手部动作的幅度不要那么大。你说很简单,觉得自己都告诉孩子怎么做了。可是这可能是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让他改是改不掉的。综合一下这四个维度,只有是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且不是无意的,随着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筛选完问题,我们就可以往下进行,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2、明确主体我先来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比如和同学闹别扭了,你会不会插手?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比较好」。那如果这个问题孩子自己一直没有解决呢?你能忍住不插手吗?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不那么确定了。其实,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如果解决问题的主体是父母,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再次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还是做不到充满信心地自己解决问题。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就袖手旁观,完全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而是强调父母要谨慎出手,要给孩子留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在一旁倾听孩子的方案,让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在一旁起到陪伴和偶尔搭个台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分析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儿子查理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到家哭着说自己被打了。他被揍了几拳,还被推搡在地。被这个孩子打不是第一次,以前也被打过,但是都不严重,这次显然是被打得太疼了,查理哭得很厉害。我问查理两个问题:这个打人的孩子是只打你一个人,还是别人都打?他打你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怎么说?查理回答:「这个孩子经常打人,谁都打,这次他打我的时候,大家都批评他,说他不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排除了查理被霸凌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是霸凌,孩子很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需要父母出面和学校沟通。这次是一般男孩子之间的身体冲突,是查理必须学会处理的。于是我问查理:「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查理回答:「你和我们老师说一下,我希望他明天向我赔礼道歉,并且我会告诉他,我不原谅他,因为打人是不被原谅的。」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给查理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第二天,查理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打人的同学已经向查理赔礼道歉,结果出乎意料,查理马上表示原谅了那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查理占主导,解决方案是他提出的,我作为家长只是负责配合。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二步——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后,父母只需要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怎么做?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尝试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并去实践。不过做到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太难,难的是,当一个问题拖了很久,我们能不能忍住不插手。3、给足时间比如,那个打人的孩子和查理是同桌,所以我老是担心这样的事反复发生,就问查理,需不需要帮他换位置。但查理拒绝了。理由是,如果他不愿意和打人的男孩坐的话,全班就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坐了。虽然很难,但我还是牢记「谨慎出手」的原则,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的决定。不换座位,那个打人的孩子又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之后查理被打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我发现查理回到家经常画画,在画里,他把自己画成了超人,在对着一个小个子的人或发脾气,或讲道理。我一看到这个就知道他在学校又被打了,被打以后没地方发泄,就只能回家画这样的画来发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忍住没插手,但忍得有点辛苦,并且常常觉得有非常容易的方法去解决,没必要让孩子自己去冒这样的风险。身边的老人也给我压力,觉得我不管孩子,不是个尽职的好妈妈。可是,我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清楚地知道,当我们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他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而且我们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能自己解决。但父母给出意见方案,如果孩子能够遵照执行,很快就能有效果或达到目标,这个前进的道路是直线往上的。如果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的,甚至他们经常走冤枉路,因为自己摸索的过程肯定慢于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做。所以这就是第三个重点,除了明确主体之外,如果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的探索看作长期战,孩子在其中奋斗,父母在一旁给孩子提供能量支持和帮助孩子情绪调整就可以了。父母不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有信心,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在查理和同桌持续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查理自己在不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带书到学校去分享给同桌,或者多带块橡皮去学校。一个学期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好像解决了,因为查理不再画类似的画了,而且告诉我,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他的兄弟了。我对查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吃惊。我是一个母亲,自家孩子遇到一个打人的孩子,我本能的、自私的想法是把打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隔离开,但是,我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想的,还想着帮助打人的孩子,想着如何和他做朋友。最后,查理也用自己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把问题最终解决了。给足时间的关键是父母要牢记:孩子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七次犯错的机会,请掰着手指头数,到孩子已经同样的错误犯了 7 次,或者孩子向你求助,再出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3

你好,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的关键是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懂得「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通过技能教养法让孩子拥有独立面对问题的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父母的育儿理念多么先进,执行得如何完美,孩子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父母。比如男孩 5 岁了,还整天尿裤子,怎么办?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总是用拳头说话怎么 办?做作业总是东张西望?......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能一帆风顺,总是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问题时,有一类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上,遇到问题立刻出手解决,帮小孩搞定所有难题,铺平所有的路。这类家长被称为直升机家长,其实,这不是个褒义词,因为,你帮孩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反而会带来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会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孩子只有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有学习能力、有担当的成年人。我们大人都知道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怎样教孩子「捕鱼」,也就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需要记住这一句话: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1、筛选问题我们先来看怎么筛选问题。我们常常会看不惯孩子的很多地方,甚至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处处是问题,浑身是问题,从早到晚都在出问题。但是,研究告诉我们,一个阶段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守住自己唠叨的嘴,过度的操心,聚焦一个问题来解决,那么你会发现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的效率要比你同时唠叨很多问题,效率高多了。那么怎么选择哪个问题应该是要重点解决的呢?我给你四个维度,帮你完成问题筛选:第一个维度:问自己是实质问题吗?实质问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它的结果是由别人承担, 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这种问题是父母要出手来管的,如果家长不出手干涉, 孩子就变成了熊孩子。和实质问题相反的,就是后果是孩子来承担,而且孩子是可以承担的问题,那这种父母就不需要管。比如孩子走路不是慢慢走的,而是跑得很快,结果摔跤 了,他摔个一两回,一旦自己承受了这个后果,你发现他就会改变。第二个维度: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意思是说,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还是其他因素。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其实很可能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甚至就是父母的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在外面特别乖巧,但是回到家就变得肆无忌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家像条龙,出去像条虫」。这个问题一般都不在孩子身上,背后很可能是照顾者对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面的世界。所以问题可能出在都是照顾者身上,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个时候鼓励孩子要大胆就没什么用。第三个维度是:随着成长会改变吗?如果有些问题的确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孩子本身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年纪大一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放一放,不用着急让孩子改掉。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写好字,或者,一到夏天就着急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些其实在当下都是不需要解决的问题,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不容易。第四个维度,问自己是故意的问题吗?也就是看看问题是孩子在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还是故意造成的,如果是不是故意的,那这种问题,也不用管。比如,比如孩子的手部动作幅度比较大,啪一下把杯子打翻了,这个时 候,你要去告诉他手部动作的幅度不要那么大。你说很简单,觉得自己都告诉孩子怎么做了。可是这可能是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让他改是改不掉的。综合一下这四个维度,只有是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且不是无意的,随着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筛选完问题,我们就可以往下进行,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2、明确主体我先来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比如和同学闹别扭了,你会不会插手?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比较好」。那如果这个问题孩子自己一直没有解决呢?你能忍住不插手吗?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不那么确定了。其实,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如果解决问题的主体是父母,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再次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还是做不到充满信心地自己解决问题。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就袖手旁观,完全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而是强调父母要谨慎出手,要给孩子留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在一旁倾听孩子的方案,让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在一旁起到陪伴和偶尔搭个台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分析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儿子查理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到家哭着说自己被打了。他被揍了几拳,还被推搡在地。被这个孩子打不是第一次,以前也被打过,但是都不严重,这次显然是被打得太疼了,查理哭得很厉害。我问查理两个问题:这个打人的孩子是只打你一个人,还是别人都打?他打你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怎么说?查理回答:「这个孩子经常打人,谁都打,这次他打我的时候,大家都批评他,说他不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排除了查理被霸凌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是霸凌,孩子很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需要父母出面和学校沟通。这次是一般男孩子之间的身体冲突,是查理必须学会处理的。于是我问查理:「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查理回答:「你和我们老师说一下,我希望他明天向我赔礼道歉,并且我会告诉他,我不原谅他,因为打人是不被原谅的。」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给查理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第二天,查理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打人的同学已经向查理赔礼道歉,结果出乎意料,查理马上表示原谅了那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查理占主导,解决方案是他提出的,我作为家长只是负责配合。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二步——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后,父母只需要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怎么做?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尝试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并去实践。不过做到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太难,难的是,当一个问题拖了很久,我们能不能忍住不插手。3、给足时间比如,那个打人的孩子和查理是同桌,所以我老是担心这样的事反复发生,就问查理,需不需要帮他换位置。但查理拒绝了。理由是,如果他不愿意和打人的男孩坐的话,全班就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坐了。虽然很难,但我还是牢记「谨慎出手」的原则,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的决定。不换座位,那个打人的孩子又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之后查理被打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我发现查理回到家经常画画,在画里,他把自己画成了超人,在对着一个小个子的人或发脾气,或讲道理。我一看到这个就知道他在学校又被打了,被打以后没地方发泄,就只能回家画这样的画来发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忍住没插手,但忍得有点辛苦,并且常常觉得有非常容易的方法去解决,没必要让孩子自己去冒这样的风险。身边的老人也给我压力,觉得我不管孩子,不是个尽职的好妈妈。可是,我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清楚地知道,当我们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他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而且我们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能自己解决。但父母给出意见方案,如果孩子能够遵照执行,很快就能有效果或达到目标,这个前进的道路是直线往上的。如果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的,甚至他们经常走冤枉路,因为自己摸索的过程肯定慢于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做。所以这就是第三个重点,除了明确主体之外,如果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的探索看作长期战,孩子在其中奋斗,父母在一旁给孩子提供能量支持和帮助孩子情绪调整就可以了。父母不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有信心,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在查理和同桌持续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查理自己在不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带书到学校去分享给同桌,或者多带块橡皮去学校。一个学期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好像解决了,因为查理不再画类似的画了,而且告诉我,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他的兄弟了。我对查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吃惊。我是一个母亲,自家孩子遇到一个打人的孩子,我本能的、自私的想法是把打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隔离开,但是,我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想的,还想着帮助打人的孩子,想着如何和他做朋友。最后,查理也用自己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把问题最终解决了。给足时间的关键是父母要牢记:孩子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七次犯错的机会,请掰着手指头数,到孩子已经同样的错误犯了 7 次,或者孩子向你求助,再出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2个回答  2023-04-03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该如何协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的关键在于什么呢?这三大原则在每天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1、用同理心回应孩子的感受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

孩子咧开嘴,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就把他抱起来安慰他,感觉无聊,就逗他玩、让他高兴,饿了,就喂他。孩子慢慢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很无聊、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透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认识周遭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适当的回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的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试想,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被塞进母亲的乳头或奶瓶、奶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吃’来回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Gabriele Haug-Schnabel)提醒。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时时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塞住他嘴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郝斯娜柏建议, 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

因为“儿童发展的每一大步,不会凭空而来,是植基于每一天的练习,”她强调, 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情绪。

2、父母应设明确底线

孩子成长到两岁,自我渐渐成形,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透过不断问问题、主动密集的冲撞既订的规则及体验其后果、挑衅大人的反应,孩子才能找出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

德国立科堡的教育顾问柏华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种“爸爸妈妈最伟大”的感觉。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线到哪里。

这个答案要具体简明。不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以”,或明确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须前后一贯。

只有设定一贯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帮助孩子适应他周遭的环境,而且提供一种“有些规定永远必须遵守”的安全感。

每个两岁小孩都觉得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夹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却又只在一旁摇头叹气,孩子就会怀疑,“他到底让不让我玩?”结果反而导致孩子不断的开开关关,直到他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止。

柏华格表示,其实不需轻打小孩手指以示处罚、不须争吵也不须吼叫,只要简短、坚定的“不可以”三个字,加上一句解释的话就足够了。

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都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设下清楚且一贯的界限,同时也传递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约定愈清楚、愈可预期,孩子日后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处。

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柏华格认为这种透过体验得来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护孩子对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

设定界限并一以贯之,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但要收,同时也要放,容许孩子实验的行为空间。父母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也陷入另一种极端。

设定界限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对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确。

3、让孩子面对挑战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且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喔!”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层担忧反而让孩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

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惧,“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

重要的是提醒孩子:“这里很滑喔!”、“注意!有块大石头!”、“慢点!这里很陡!”但把决定权留给孩子。这样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变动的世界。

自己尝试过的经验、自己主导的发现都能促进孩子发展,而且这种方式不用花一毛钱。当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

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经历两段轨道兜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在过程中发挥了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情况。

他必须先考虑,“我要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试过的,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

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且别人也会把我当成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谓的挑战并非意味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应。

“只因为你怀疑你的4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彩色笔,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

“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种活动,而非硬塞给他一些东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

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乐的成长。

这就是德国专家们异口同声,呼吁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带着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点就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改变,而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来因应。

也许,德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式存在着文化和个别差异,但是却提供华人父母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和反省。

当然以下也能增加孩子自信:

1、指出优点。不要忽略他的任何优点,哪怕是今天帮你拿了杯子,倒了水,也不要忘记可以在家中找一个醒目的地方,挂一块小黑板,记录下孩子的优点,所做的一些小事。

2、在其他人面前,特别是在众人面前,绝不带着埋怨的口气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就算有不好的地方也千万不要说出来,这会让孩子很没面子,甚至要赞扬孩子的一些小优点。

3、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理性冷静对待,虽然很难,不过还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跟孩子沟通为主。如果大人一直强迫她或者大吼大叫,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和你对着干。

4、不以奖励交换为条件,比如说承诺孩子表现好或者拿高分就给他买一些什么东西,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他要自己负责,这样做反而会起反作用,以为学习只是大人的一种交易。

5、让孩子做真实的自我,实事求是,比如见到长辈朋友孩子不愿意叫叔叔、阿姨的时候不要强迫。如果他看到了自己慢慢会学会,而不是必须要求他说一些违心的话。

第3个回答  2023-04-03

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给予孩子认可和鼓励。家长、教师应该定期肯定孩子的优点、成就,让他们感到被认同和鼓励。这能够建立孩子的自尊心,提高他们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2. 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并且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

3. 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和机会。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和体验,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兴趣所在,从而慢慢发掘自身潜力。

4. 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逐步实现它们,这能够为孩子带来成功感、满足感,并提高他们对未来更好生活的信心。

5. 学会接纳失败。如果孩子因为某些原因遭受失败,父母应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应对,告诉他们失败并不代表彻底失去,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重新尝试和取得成功。

总之,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呵护。通过引导、认可和支持,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在成长道路上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尝试和追求进步的特质。

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需要父母和教育者注重以下几点:
1.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2. 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让孩子在失败与成功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调适和积极面对挑战。
3. 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改进。
4.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在与他人沟通、协作、竞争和合作中学会自信和乐观。
5.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6.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7. 父母和教育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身言行和行为引导孩子树立自信、乐观的态度。
总之,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需要父母和教育者的共同呵护和教育,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改进,同时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4个回答  2023-04-03

要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支持和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被重视。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去尝试新的事物,让他们能够克服挑战和失败,并从中学习和成长。此外,让孩子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最后,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为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态度,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建议:


1.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时,最基本的要求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支持和充满爱的环境。孩子应该能够感受到被接纳和被重视,这样他们才能够安心地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表扬孩子、赞赏他们的成就和努力、给他们关注和鼓励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爱。


2.提供克服挑战的机会
让孩子能够克服挑战和失败,是培养自信和乐观的重要途径。孩子应该被鼓励去尝试新的事物和面对挑战,即使他们失败了,也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中学习和成长。父母和老师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比如说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等,让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让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这包括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当孩子面临问题时,父母和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寻找各种可能的方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树立积极正面的态度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地为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态度,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事物、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等途径来实现。同时,父母和老师也应该教育孩子面对失败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坚持下去。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可行的建议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


1.培养兴趣爱好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他们感到自豪和自信,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爱好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和课外班,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鼓励孩子自我评价
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自我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提供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就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4.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与同龄人交往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组织,与同龄人交往,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孩子参与决策和规划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和自主性,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规划和决策,例如选购家庭用品、旅游计划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父母乐观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子女。

健康的孩子应该是自信、积极、阳光的。

乐观的孩子未来能够走的更远。


总之,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在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给孩子提供克服挑战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树立积极正面的态度等方面,都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