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的孔丘的利民、富民思想

如题所述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 至前479 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少年贫且贱,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过经济管理思想并非孔子之所长,只是由于经济问题是孔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他不可能不谈到这个问题。由于他的地位和影响,他谈到有关经济问题的观点、主张,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因此,不能不对他的这些观点、主张加以介绍。
(1)利民、富民与农工商并重孔子虽然罕言利①,又说君了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似乎孔子是不主张讲利的,实际不是这样,孔子是主张利民的。孔子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③。这句话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按照百姓的利益而使他们得到利益。孔子这里所说的利当然是不专指物质利益,然而却包含着物质利益,孔子主张减轻赋税不就是对百姓有物质利益吗?
孔子还主张富民,他和弟子对话时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卫国人口众多啊!冉有说:人已多了,再给他们办什么事呢?孔子说:让人民富裕。冉有说:富裕了,再办什么事呢?孔子说:教育。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张让人民富起来的。孔子主张让人民富起来,从他和弟子冉有、子路的对话中也可看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
读这一段话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本人是个比较保守的思想家,对当时存在的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所以不可能主张在不同等级之间均贫富。那末,孔子所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均无贫的思想究竟应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其一,孔子反对有的卿大夫贪冒无厌,过份向民众征取赋税,反对季氏乐舞越制;主张减轻对人民的盘剥,使人民生活的好一些。其二,主张在被剥削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彼此接近,不要过于两极分化,让劳动者有饭吃,日子过得不错,这样民众不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就会稳定。所以,孔子所说的均贫富,既包含着限制统治阶级的过分盘剥和奢侈浪费,又包含着在被统治阶级内部财富的分配要平均。
上述言论说明孔子是主张利民、富民和均无贫的。
那么怎么才能利民、富民呢?在孔子看来这首先就要足食。《论语·尧曰》载:所重民,食、丧、祭。《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在这两处都把足食置于重要地位,所以要利民、富民必须首先足食,如果不能作到足食,连饭也吃不饱,怎么能算作利民、富民呢?而要足食就应当发展农业生产。《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似乎孔子对农业生产不予重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孔子那样回答只是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是小人应作的事情,而你樊迟这样未来的统治者是不应过问的。从孔子的其他言论看,他对农业是很重视的。《论语·泰伯》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
① 《战国策·魏策一》,《韩非子·说林下》。
②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③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④ 《史记》卷十四《魏世家》。
⑤ 《论语·季氏》。
宫室,而尽力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禹,我找不出他的毛病。他自己吃的不好,对鬼神的祭品却很丰盛;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祭祀时穿的衣冠却极美丽;居住宫室很简陋,却把力量完全用在修建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挑不出毛病。孔子佩服大禹的三件事情中,其中的一件就是禹尽力修筑沟渠水利。这说明孔子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很重视的。
为了富民,孔子及其弟子还主张正常地进行手工业生产。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①意思是说:各种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真理。这二者都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说明孔子及其弟子是主张手工业生产应当正常进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商业并不反对。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
是大商人,孔子对他却持肯定的评价,他说:回也其庶(差不多)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其意思是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吧,可是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去经商,猜测行情却常常猜中。这说明孔子并不反对经商。孔子有时也把自己比为商品,如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此,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卖掉!卖掉!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呢?②这正说明孔子对经商持赞成的态度。
孔子主张正常地发展农、工、商业是富民的基础。然而,有这一点民并不一定能富起来,所以他还主张轻赋、去奢、从俭等等,这些以下将进行论述。
(2)轻赋、从俭、去奢孔子反对统治者过分盘剥人民,主张轻赋、从俭、去奢。
鲁国大夫季氏过分聚敛,激起孔子强烈反对。《论语·先进》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鲁大夫季氏比周公还富,孔子的学生冉求还替他搜刮,增加他的财富。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鸣鼓而攻击他。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冉求)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周代征收军赋是以丘为单位征收的,一丘(十六井)的土地出戎马一匹,牛三头。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人们占有、使用的土地越来越不平均,季氏针对这种情况想改为按田征收军赋,借机大大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孔子则以用田赋不是周代征收军赋的常法、不合周公之典为理由,指斥季氏贪冒无厌,加重盘剥。这个问题说明孔子主张轻赋,反对对人民加重盘剥。
在田税方面,孔子及其弟子们主张征收什分之一的税。《论语·颜
①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② 《论语·子罕》载: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术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渊》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鲁哀公时年成不好,国家财用不足,问孔子弟子有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您何不采用征十分之一税率的彻法呢?哀公回答说:征收十分之二的税,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征收十分之一税的彻法呢?
总之,孔子及其弟子们反对过分聚敛,征收赋税过重。在军赋的征收上,主张按周代的常法征收丘赋,反对用田赋,加重剥削。在田税的征收,主张按周代的办法,采取彻法征十分之一的税,反对征税过重。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常常是穿着古人的服装来达到现实的目的。孔子想实行周代的丘赋和彻法,反对季氏用田赋、反对鲁哀公加重田税的盘剥。一方面说明他思想比较保守,一方面他主张减轻剥削又符合劳动者和新兴地主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长远利益。
在主张轻税的同时,孔子主张从俭、节用、去奢。
孔子反对奢侈,主张节用。《论语·先进》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改建名叫长府的国库。闵子骞说:仍然用以前的国库,怎么样?何必改建?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不轻易说话,一说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这说明孔子主张节用,反对不必要的改建,同意使用旧的库房。《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讲到季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64 人,舞列,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这说明孔子反对超过礼制的规定去讲排场和奢侈的。
孔子主张节用、从俭。《论语·学而》载: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用以时。孔子主张,治理有1000 辆兵车的国家,。。节约费用,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间。《论语·述而》载: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简陋)。与其不逊也,宁固。
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简陋,与其骄傲,还不如简陋。《论语·八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即是说:礼,与其奢侈铺张,不如节俭朴素。然而,孔子所说的节俭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节、俭必需合于礼,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适合。如子贡曾想把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的那只活羊节省下来不用,孔子就对子贡说:你爱惜那只羊,我爱那种祭礼①。这就是说,子贡这样节俭不合于礼,所以孔子不赞成。颜渊死后,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外椁。孔子对他说:我的儿子鲤死了,也是只有内棺而无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走路。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走路的①。这也就是说让孔子这样的人步行不坐车,和他的身份不相称,也不合周朝的礼。此外,孔子主张对衣食方面要讲究等等,也是他上述思想的表现。
(3)财富观与劳动观。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西周以来传统的社会关系迅速解体,新的社
① 魏徙都说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别见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说较合理,故采其说。
①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章。
会关系正在发展、壮大。适应这种状况,孔子把原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扩充、发展,提出了适应社会贵贱尊卑等级秩序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又把社会的人分成君子与小人两个层次。孔子所说财富观、劳动观都涂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也可以说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渗透到他经济观点的各个方面。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人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不摆脱。孔子还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里拿着鞭子做下等差役,我也愿干。如果财富不能求得,还是做我所爱好的事情③。又说: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是转瞬即逝的浮云,不值得追求④。总之,孔子认为富与贵是可以追求的,不过应通过正当方法来得到它,否则就不应接受它。那么,什么是正当呢?当然符合他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才是正常的。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要为他的理想而奋斗,而且即使统治阶级中的人也不可能都得到想得到的富与贵。所以,孔子及其弟子们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①。既然富与贵是天定的、命定的,所以是人们无法强求的。因此,就应听天由命、安贫乐道。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②这就是说,读书志士在追求真理,却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 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了。孔子主张以贫为乐,他说:吃粗粮,吃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③。在孔子看来,他的学生中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型。孔子在为理想而奋斗时,总是抱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态度。
在体力劳动的问题上,孔子认为这不是君子的事,而是小人的事。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他所说的小人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孔子反对士人参加生产劳动,只要国家治理得好就有劳动人民来参加生产。《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背着自己的孩子)
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来,只要国家治理好,四方之民就会背着自己的孩子而来,那里用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孔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④孔子这段话讲了不赞成君子耕田的两条理由:一条是说君子的任务是谋求道,而不是谋求衣食;二是耕田的人常常挨饿,谋求学道则可以做官得到俸禄。因此,君子担心学不到道,不担心贫穷。孔子一再反对君子参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三,中华书局1985 年出版。
③ 《论语·述而》载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④ 《论语·述而》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②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③ 《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④ 《论语·卫灵公》。
加生产劳动,固然有社会分工和经济收入上的原因。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身分地位所决定的他带有的阶级偏见。
孔子在财富观方面把富与贵同伦理道德规范相联系,强调追求富贵应从正道得来、不从正道得来的富贵不可取等等,这一点有积极意义。
孔子这一主张的执行有利于廉政和国家局势的稳定。而这一形势的出现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当然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孔子反对君子参加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固然有其不正确的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然而,从社会分工的观点来观察,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进步,这一点又有一定道理。因为君子的分工是学习各种道理、治理好国家,参加生产劳动便于了解下情有利于治理好国家,然而参加生产劳动不一定就能治理好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学习好各种道理,以备将来治国之用,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总之,孔子虽不是经济管理思想家,然而由于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不可能完全回避这个问题,上述孔子直接、间接涉及经济问题的主张,对后世影响都很大,而且至今仍然可资借鉴,不失其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