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明确记录时间地点的最早火葬考古证据是在何时何地发现的?

如题所述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火葬:

取得重大考古发现 大连3000年前已实行火葬

大连市文物部门日前对金州区七顶山乡一处保存完整的积石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专家推断:大连人三千年前已实行火葬

站在20米高的土龙岗上,朝北看,是青葱的庙山,那里是青铜器时代大连人居住地之一;向东看,是一片砖厂,机器轰鸣,取土正欢;向南看,山岗最高处,一堆乱石覆盖了山脊,看似毫无规律,其实别有匠心。

“3000年前,一部分大连人就居住在庙山上,他们穿麻布衣服,以种植业为主。他们死后,先火葬后石葬。从庙山取石,背到土龙山上,堆砌成冢,这些乱石就是他们的长眠之地……”昨日下午,面对大连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大连市文化局文物处吴青云处长描述了远古的场景。

远看 岗上排开7处墓冢

如今的许多考古发现都以“抢救”为前提,此处积石墓的发掘也同样。砖厂取土逼近土龙岗,岗梁上的积石墓发掘迫在眉睫。“积石墓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又以大连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吴青云介绍说,旅顺老铁山、将军山、于家坨头地区,甘井子区四平山,金州区大李东太山等地都分布有积石墓。积石墓一般建在山的最高处,沿山脊走势分布,或呈直线形,或呈放射状。其特点是以乱石堆成,以家族为单位群葬。

“这座山岗自北向南延绵数百公里,山脊上共排列有7座积石冢。其中1号冢以前进行过发掘,2、3、5、6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甚完整,只有4号冢保存得最为完好。”在吴青云处长的引领下,记者来到4号积石冢前,一片南北长22米,东西宽11米的乱石堆呈现在面前。乱石间,考古工作者已经清理挖掘出了7座墓室,从南向北按东西向并行排列。“这座积石冢保存完整,从目前已经出土的陶器及墓制形式分析,可以断定是大连地区青铜器时代的埋葬墓地,与庙山遗址呼应,初步推断其年代距今有3000年。”吴处长宣布说,这次全面、科学的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资料,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近瞧 墓中尸骨炭化严重

走近积石冢,可以看到,这些乱石形状各不相同,看似无规律可循,但在砌墓时又有匠心。那些相对方正的石头用来堆砌墓室,形状不规则的则用来封墓。石块之间没有黏合物,却咬合紧密,浑然天成。考古人员手持刷子,仔细拂去尘土,灰色石块逐渐显露,墓室里的东西也一一呈现。记者看到了黑焦的尸骨,看到了破碎的陶片,看到了磨成树叶状的贝饰。“每间墓室里都葬有两人以上,多的甚至达到十几人,为两次乃至更多次墓葬。”营城子考古站王成宇主任介绍说,这些尸骨的最大特点是炭化严重,全部经火烧过,一些墓石甚至被烧成了石灰。“这证明,3000年前的大连人已经开始火葬。”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推断,青铜器时代此地人死后,会先进行火葬,然后选择山岗最高处放置尸骨,之后背来大量石块,围绕尸骨堆砌。坟墓一点点扩大,延伸,渐渐形成冢群,再用大石块进行整体封存……

细数 贝饰展现古人审美观

考古人员小心地从一个空烟盒里掏出那片经历了3000年时光的贝饰。它像一枚树叶,经过打磨,顶端钻了孔。可以想像,女主人生前如何将它戴在脖子上,死后又携其进入坟墓。除了贝壳挂件,积石墓里还出土了贝珠、项链等饰物。此外,已经出土的夹砂黑褐陶、夹砂灰褐陶、红褐陶上,多有刻画纹饰,为不规则的斜线、平行线等几何图案,可见当时的人已经知道如何在生活里制造美。

早在1987年,大连甘井子大嘴子地区曾发掘过青铜器时代人类遗址。“大嘴子的上文化层应与庙山土龙地区同期。当时为父系氏族社会,人们穿麻质衣服。”已经发掘的两处遗址具有连贯性,可以推断,青铜器时代的大连,农业比较发达,手工业也有了一定规模,渔业占据一定比例,经常从事海上捕捞。

展望 大连考古多线纵深

随着发掘工作接近尾声,一些谜团也摆在了面前:同一墓室里的死者是什么关系?是男是女?他们为什么要葬在一起?这些石头是用什么方法搬上山的?是否有专门的人来操办丧葬事宜?“我们将进行考古绘图,并对尸骨取样鉴定,以寻出答案。”

在积石冢挖掘现场,竖立着一座高8米的木架子。“这座架子是用我们一根根从山下扛上来的木头搭成的。”吴青云介绍说,为了完整地记录这处具有代表性的积石冢,考古人员特意搭了架子,用于拍照。记者了解到,从9月14日到今天,为了抢救性地发掘这处积石冢,市里抽调了10余位专家和10余位考古工作人员进驻现场,山坡上两处看林小屋就是他们的宿舍兼厨房。

“虽然条件异常艰苦,我们却很快乐。”吴青云说,近几年来,大连考古界屡有重大发现,在国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营城子、七顶山、金州区等多处考古工作同时展开,纵深推进。“每发掘一处文物,都让我们对老祖宗的了解更多一些,与历史更近一些。”

( 大连晚报 张晓帆)2005年10月20日

新浪网地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0/10327218714s.shtml

史书记载最早火葬: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把这段话译为白话文,即是:在秦国的西部有一个名叫仪渠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死去了亲属,就收拾柴薪将尸体焚烧掉。在焚烧的过程中,如果烟火向上窜升,那么就认为死者的灵魂登上了天界,他们的子孙被人们视为孝子而加以尊敬。火葬,在这个国家作为一项政令来推行,在民间作为一种风俗普遍实行。他们一直是这样做,做的过程中也不分贵贱。有人问:把自己亲人的尸体用火烧掉的行为,难道是仁义的做法吗?答复是肯定的。火烧亲属的尸体,是这里的风俗习惯,这里的人们认为是仁义之举。

这是我国关于火葬的最早记载。仪渠,又可写做义渠,是氐羌的一支。立国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地点在今庆阳一带。 《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宙居之,古西戎也。”

“千古兴废事,滚滚东逝水”,两千多年前的义渠戎国和北地郡早已不复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已灰飞烟灭,流传下采的仅是火葬制度。火葬,以其卫生、省钱、省事、省地、省木材而为国家所提倡,成为土葬、火葬、水葬、野葬、天葬五种埋葬之法中最广为流传的、最为普遍的丧葬方式。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2
2007-08-17 05:28:21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表示,该所与大兴区文管所对大兴区新城北区8号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基本结束。发现了自汉代至明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发掘出土了铜镜、陶塑动物、陶耳杯、陶罐、铜钱等文物。
本次发掘汉墓4座,均为土圹砖室墓。这些墓曾遭盗掘,尸骨较为零乱,墓壁砖多已被起走。随葬品有铜镜、陶狗、耳杯、五铢铜钱等。其中1枚铜镜保存较好,未锈蚀部分仍然闪耀着金属光泽。

火葬墓发掘6座,长宽均不超过1米,都为小型平民火葬墓。墓内发现铜钱有唐代、宋代及明初的“洪武通宝”。据此判断这批火葬墓的年代应不早于明代初年。由于明代初年的火葬墓发现较少,此次发现对研究北京的社会变迁及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第2个回答  2008-07-22
佛教的传入对丧葬礼仪之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首先,佛教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一种新的丧葬习俗
——火葬。火葬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
谓之登退,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但中国历史
上的火葬在佛教传人以前,一直只限于边少数民族,为中原华夏族所不斥。佛教因为信奉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的死
亡观念,对死者肉体并不关切,实行的是所谓“荼毗”——火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火葬亦随之传布开来,唐
代敦煌地区由于地处中西文化交通的最前沿,便已开始流行火葬。至宋,火葬已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河东、
江南、福建等地为盛,以至宋、明统治者不得不严加禁止,并设立漏泽园、义冢,以解决贫困者无力购置墓地的问
题。这些措施又反证了中国火葬之盛,据有些学者研究,“凡是佛教昌盛的地方大多也是火葬流行的地区”。
中国火葬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了

考古证据 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时候的红山文化 我们考古发现过火葬
第3个回答  2008-07-22
2007-08-22 12:43:21来源:楼上
昨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表示,该所与大兴区文管所对大兴区新城北区8号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基本结束。发现了自汉代至明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发掘出土了铜镜、陶塑动物、陶耳杯、陶罐、铜钱等文物。
本次发掘汉墓4座,均为土圹砖室墓。这些墓曾遭盗掘,尸骨较为零乱,墓壁砖多已被起走。随葬品有铜镜、陶狗、耳杯、五铢铜钱等。其中1枚铜镜保存较好,未锈蚀部分仍然闪耀着金属光泽。

火葬墓发掘6座,长宽均不超过1米,都为小型平民火葬墓。墓内发现铜钱有唐代、宋代及明初的“洪武通宝”。据此判断这批火葬墓的年代应不早于明代初年。由于明代初年的火葬墓发现较少,此次发现对研究北京的社会变迁及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第4个回答  2008-08-05
据考古记录,火葬始于至少2万6千年前的蒙戈湖(Mungo Lake)火葬。

在中国远古时代,受儒家思想“入土为安”的影响,火葬并不盛行,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反倒是边疆民族很早就有火葬,如《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又说:“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中国兴起火葬的观念还在佛教传入之后。《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载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公元前284年,燕军围攻刘国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烧死尸,齐人“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史记.田单列传》

所答内容选自长沙民政学院殡仪系主任王夫子所著《殡葬文化学》第49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