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去世了会被称为白喜事?越详细越好。

如题所述

我知道最早的是出于清朝杨静亭的《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庄子的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我们的祖先早早的就知道了这个道理:生命本是一个循环,一代又一代来回穿越在生命之河。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解字》曰:阳,“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生就是阳,死就是阴。《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和死是每个人不能逃避的命运,生死相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未死” 《庄子.知北游》 “生尽谓之死” 《韩非子.解老》 “死者,人之终也”。生死是喜是忧。其实也不这么重要了。
毛泽东对红白喜事的释义(来自百度百科)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与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讲了红白喜事的辩证法。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中国人民是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毛泽东这番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生动地阐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喜事用红色,但是丧事有时不是用白色的,也会用红色。那就是喜葬。
老喜丧就是高龄(75岁以上)去世叫“老喜丧”(可以用红色)老北京的“喜丧”即“福寿全”、“福寿全归”。就是“全福”、“全寿”、“全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5
人到【七十古来稀】,人到八十称稀奇!八十岁的老人儿全女足,四世同堂!此时无疾而终,就是一大喜事,此时发丧就称之为【发喜丧】。晚辈虽然穿素戴孝,但是,都要带上一根红布条,有的大户人家,请戏班子连唱七天大戏至头七。故称之为【白喜事】。
第2个回答  2014-12-24
这个叫老死!高寿,80或者90以上的没有疾病自然死亡的的都是白喜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04
古时候的丧礼绝对不用荤酒。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母亲死了,不敢吃肉。他偷偷让人用竹筒装肉,用蜡封好筒口,用包袱裹好拿给他。可见丧期中吃肉,古代儒者是如此的严格,即使是太子尚且怕别人知道,想出这种办法。

现在的人自己也吃肉,而且用肉食款待宾客,宾客都不知道丧事是什么事,居然饮酒吃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的事来办。这对于先王礼法,完全违背了,只知道要别人夸耀赞美。如果是想要避开用素斋是为了省钱的嫌疑,应标示出用素的大义,而特别提出若干钱款来作慈善公益,那么他人自然不至于用省钱来责怪了。
第4个回答  2014-12-24
生老病死是人生注定的 ,俗话说早死早投胎,所以说虽然是白事也是灵一个喜事的未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