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为什么北魏时期的府兵制成了鸡肋?

如题所述

翻开千百年历史的篇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制度。从政治上的开化,到文化上的专制,不同时代都带着不同的新元素迎面走来。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很多源远流长的例子,这些例子或许一直散发着智慧的余香,又或许在不同的背景下,发出明暗不同的光芒。今天我们就众多制度中,选出府兵制,来为大家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诞生于北魏的府兵制,我们通常会说它是民族融合下的政治产物,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户们的生产积极性,然后顺带着带动当时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从而保证百姓生活的稳定,将根枝庞大的系统维护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内。稍微简单地介绍一下,府兵制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当下的人口资源,以兵农合一为主要的宗旨,农民们在农忙时就忙着农作生产,农业空白期就由相关的部门组织开展相对应的军事作战训练,必要的时候以此充足兵力。来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总体战斗力,服务于之后的政治需要,保障国家的统一安定。



历史上关于府兵制的记载其实并不是很多,大概的背景如是说道:

“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整个府兵制的初步的体系得以形成,后来的模式即使是略有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偏离这个基本的方向,等级制度上的森严成为维系制度稳健的关键因素。

后人对此制度的评价很高,甚至不少人将其看成是中国古代众多制度中的“扛把子”,该制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随机应变这个词,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达到了一个让后人连连称赞的程度。提到北魏军制,可能大多数朋友们想到的就是高中时学过的《木兰诗》,木兰在正式替父从军之前,进行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不仅在市集上进行采购装备,还开始扮成了男装,当时木兰的心境也在诗中袒露无疑,这首诗一度被百姓传送。朗朗上口的语句中一方面歌颂着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敢与卓绝,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初第一次学这首词的时候,可能只是知道木兰男扮女装的义无反顾,很多年后回头再读这首词时,开始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来看,木兰可能更多的时候,都是被逼无奈吧!



有不少对此制度感兴趣的朋友们都表示,为什么曾经能够征服天下的府兵制,到了盛唐为何就成鸡肋一般的存在,生命力为何会大不如从前,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推迟而越来越好么?为何开始处于一个下坡的阶段嘞?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唐朝一度达到了一个较为鼎盛的状态,在李世民统治期间,他广开言路听取贤臣的建议,积极的去招募人才,官场清明,为江山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我们都很清楚李世民不仅是一代帝王,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他依靠着北魏创立起来的府兵制实现了自己统一的大业,也让府兵制在众多制度中脱颖而出,可以确定的是,李世民对于府兵制是有特殊情感的。



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府兵制的魅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后也只能是在折冲诸府无兵可交的境地里选择退出舞台。我们认为有大一部分原因是离不开杨坚的改革,杨坚在对于府兵制的改革中,突出强调了府兵制兵农合一的特点,之前北魏的府兵制中规定农民是需要自备武器的,能够自备武装兵役的农夫基本上都是归属富农,武器的价格都是不低的,普通或者是贫寒的下等阶级是没有能力配备武器的。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如果能利用好富农的经济资源,就可以在军备采购上省下一大笔钱,避免出现府库空虚的情况发生。另外杨坚时期创新性的将府兵制和均田制连接在了一起,府兵不再只局限于职业军人,虽然在兵农合一之下更有利于休养生息,但是却又为之后的发展埋下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对于这点,也只能说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超过一定的平衡限度,就容易失重紊乱,到了一定的时机,所有积攒下来的隐患就会全面的爆发。

然后到了唐朝的时候,经历过长时间的调整之后,社会还算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自高宗,武后时 ,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翻译过来就是,在高宗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经常就会出现士兵逃亡的情况,士兵不再处于一个逆来顺受的状态,反而是开始走向了抗争,他们开始很清楚的感知到,反正左右都是折磨,不如就姑且一试,讲不好就瞎猫碰上死耗子就意外成功了。兵役大大挫伤了军队的士气,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而怨意深重。对于军队的正向建设是非常的不利的,这也成为府兵制后来衰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当均田制和府兵制处于共生的状态时,就已经有点自乱阵脚了,它们其中只要有一个制度陷于不义之中,那么另一个必然会被殃及,可能在灵活性上就比较僵硬了,在变通性上就显得相对弱势,我们在这里无妨将其看成是捆绑效应作用的结果。



另外我们一般总会把府兵制和募兵制放在一起谈论,府兵制是农户自己拿钱来维持兵制,而募兵制是国家出钱去雇佣招募府兵。用历史上的原话来介绍府兵制,就是这样的: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鲜。”

这些士兵是需要国家财政付工资的,都是需要按照规定好的规矩来遵守运行的。不用说我们都能感受到百姓对府兵制的不满,农户本来就没有什么钱,还要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很大的部分来服务国家,毕竟人都是自私的,能够把自己全部奉献给国家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家都是要过日子生计的,繁重的兵役时常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国家陷入了很深的危机之中,也是在预料之内的。府兵制后来被募兵制取代也肯定是时代必然,百姓们认可的制度必然会是能符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唐朝中后期的割据局面一度威胁中央的统治,在节度使的控制之下,社会局势一度陷入低迷。

我们在历史的研究中,一直都倡导要站在多元的角度去看,一个制度是否可以在一个时代取得一定的地位,主要还是要看当时百姓以及统治者的实际的需求来判断。在历史的云烟中,我们决然不能这么的片面。府兵制有利有弊,它从北魏大佬一般的存在坠落到盛唐的鸡肋,决然不会没有原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