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球远离浪》写一篇日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5
学本课堂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实践成果。在学本课堂中真正的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在学本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阅读教学是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致关重要。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不足,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在学本课堂的理念下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本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学本课堂”理论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为法和研究创新之处等
第二部分为学本课堂和阅读教学相关概念的解界定。
第三部分为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一是教学目标不能引领学生的成长:二是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三是教学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四部分为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教师方面,主要有忽视学生的个体阅读差异:忽视学生的群体阅读差异: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师不能独立的解读刘本;二是学生方面,主要有:学生课外阅读能少;学生阅读方法不当;学生阅读兴趣低。
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学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学本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目标重知识传授、技能习得,轻过程体验、方法导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多为陈旧的课本知识和结论教学方法单一、刻板,以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悟。教学过程近似八股程式:揭题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一分析课文一中心思想一写作特点一课后练习。教学评价强调标准答案,唯书唯上,课外阅读或放任自流,或难觅方法。“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
磨练的可能。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核心、最骇人的‘核变”。“教育观念陈旧,主要对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思想上认识模糊,实践中急功近利。烦琐的课文分析,过多的知识概念传授,机械呆板的训练,标准划一的答案等,均不同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材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学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理念由传统走向现代等。目前,已经稳步进入第二轮课改的“深水区”。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改革的影响下,学本课堂孕育而生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阅读教学”,一是侧重阅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如一些阅读心理学家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式进行过很多研究和分析,这就有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过程模式研究,古德曼的“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模式,鲁磨哈特的“相互作用”阅读过程模式。二是对阅读教学策略略的研究,基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对阅读教学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形成了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如美国、加拿大学校的“诊断一处方”式教学模式,和日本的“课文角度的三读法”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是增加作业量,市是阅读读、再阅读”
杜威强调“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因此要消除传统教育的诟病,必须要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是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同时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本课堂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我国的课程改革就出现了学本课堂的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模式。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阅读教学”,有分析阅读教学现状的如邹佳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有对阅读教学策略经验型总结的如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马英英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不足,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曹爱华的《小学语文叙事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从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能
自主、高效阅读等现状入手,以求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本课堂”,我国学者韩立福在《何为学本课堂》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学本’课堂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自我潜能,通过自主建构学习、合作建构学习等过程,共同实现学习目标。所以学本’课堂是在问题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
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这种课堂中没有等级、辈分,也没有恐吓、紧张、消极,而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
展,从而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
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策略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已取得很高的成就,如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由她作为主题教学的带头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掀起了阅读教学的改革大潮。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效仿,出来了很多关于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
但是关于学本课堂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文献相对很少,笔者以“学本课堂”理论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并未搜到相关的文献,大部分学者都把两者分开来进行研究,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学本课堂和新课改有一
致性,因此笔者写这篇论文旨在解决如何把学本课堂的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希望给一线老师一些经验
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理论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可以适当解决某些小学教学的理论问题,为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一些论支持。同时有利
于我们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既可以肯定目前阅读教学取得的成绩,又可以发现阅读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我们对症下药
二、现实意义
1.学本课堂理论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有利于现在的一线老师更加的明白可以为正在进行的小学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实践作的措施,以便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较快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2.学本课堂理论,很多老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次研究使一线老师更加系统的了解学本课堂的理念,以及学会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去运用,让他们更加明确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通过自己在教育实习的所见的课堂教学情况和观看教学实录,发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求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文献分析法:查阅与阅读教学策略相关联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阅读关于学本课堂理念下阅读教学策略的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思想,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学习借鉴更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研究和发现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设想
计划一一行动—一—反思改进的研究思路,将所得的研究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以验证、提升,总结出经验,探索教学研究的实践思路。在研究中,及时发现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反思,进一步完善研究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明晰“学本课堂”、“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策略”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先进教学理念,同时在学本理论下提出既有一定理论高度又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二章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本课堂
“学本”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学本课堂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学习同个主体的两个方面。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作用上有所区别,区别在显性和隐形。当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知识储备少时,学生是隐形主体,教师是显性主体;随着学生年龄变大、认知能力逐步增强、知识储备逐步增多时,学生由隐形主体逐步走向显性主体,教师则转变为隐形主体。当学生最终真正学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甚至超过教师时,教师和学生变成同一主体,不再为谁为主体而纠结了。
“学本”课堂包含两重境界。开始阶段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导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走向“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在
中小学阶段倡导的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它以问题学习、解决为特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含义是师生共同以问题学习为主线,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高质量课堂。“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表现出与“教师讲授型” “教师导学型”课堂截然不同的特征°。
二、阅读教学
在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来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
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那究竟
什么是阅读呢?周小兵等人认为“读者先要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然后经过大脑对文字信息的加工,理解文字的意思”,左焕琪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
“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几乎所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强调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狭义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即教师首先会预设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主要从事“教”的活动,学生更多的是在接受老师所讲的东西,缺乏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教学就不仅仅的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而更加的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学。其实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好多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狭义的教学,主要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学
第三章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教学目标不能引领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抽象化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盲目行事。一般来说,教学目标设计不能过于笼统、抽象,否则就难以考核和评价,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但从实践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抽象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一些教师会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对小学生来说难以完全理解,不仅会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更难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是否达成目标。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缺乏主动性
课标这样阐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加入自我的情感体验,在对阅读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后获得对他人、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将这种收获和启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珍视他们的感悟,提高他们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前具体明了地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目标,才能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然而,很多阅读课堂却不是这样。有些教师在教学开始以前,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指定的、学生不懂也不能接受的问题,既不说明问题间的关系,也不说明要解答的理由。因为教学没有确定的方向,学生就没有兴趣和动力,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会大大降低课堂效果。
三、重视教的目标,轻视学的目标

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非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关心他们学习的任务是否完成。教师上课前没有提前预设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就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把师生视为主体,对教学起到引导、激励和规范的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师生必须在教学中互相促进,共同努力。学习目标引导和鼓励着学生的学习,它的实现要通过学生学习之后的收获。我们可以参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把学习结果分成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及态度。
第二节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合理
一、教学方法的使用趋于形式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加之小学阶段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这就为教师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存在误区,片面地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堆砌在课堂上,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重心,甚至有可能把一堂完整的课拆得七零八落。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着自己的固定教学流程,或让学生先预习文章,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讲述总结文章主旨。然而,不同文章应采取不同阅读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例如,有些文章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而有些文章的阅读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相互探究中去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等
第三节教学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评价的开展缺乏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中个别教师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体现在教学评价中就是不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优劣,一味地进行鼓励性评价,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激励学生”。这种近乎敷衍的鼓励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思考,既不客观,也缺乏针对性。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很容易脱离学情;而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就很难准确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学习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二、教师重课堂教学行为,轻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学习状态。现在有些课堂评价不重视学生的表现和真正收获,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方法和技巧等。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的好坏由学习效果决定。重视教师的表现,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容易舍本逐末,难以实现学生的成长即使用新课标中倡导的三维评价标准,在评价时仍然更加关注教师行为。例如说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时,不是关注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及灵活使用程度,而是关注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中体现它的讲解和落实,评价“过程与方法”不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学会学习方法,而是看教师设计的过程是否完整,是否渗透学习方法。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看学生在这方面的真正发展,而应该评价教师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兴趣。这种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与生本教学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章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教师方面
一、忽视学生的个体阅读差异
著名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加德纳把人的智力分成八种,它们之间的组合及能力发挥的不同,组成了智力差异。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共性,忽视培养独特性。“言语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特点就是最大的优点。”我们为所有学生制定同样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标准,教师没有长善救失,学生没有扬长避短。这会消磨学生的个性,阻碍他们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每位语文教师理应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创生者,在文本的阅读与个性的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的生长点.
二、忽视学生的群体阅读差异
学生在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有些教师很少研究小学不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水平及层次间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需求、选择及理解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虽然选入教材的课文各有侧重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课文之间的衔接和区别,没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延伸提问的深度,教学效果不佳。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实际,把握学段、学科、内容特点,探索建构适合学生学、教师教的多元化个性课堂。
三、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有很多的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的分析上,关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是否符合他课前的预设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不能独立研究文本
对教材钻研不透,过分依赖教参,很多教师或由于观念陈旧,或由于水平有限,或迫于考试的压力,在教学中常常紧扣教参,教参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缺乏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教学参考书和教育教学杂志在老师的阅读中占居权威地位,客观分析,首先应当肯定教参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它能帮助老师较轻松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给老师提供便利的教学设计。但是老师过分依赖教参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一味地传授教参提到的内容,教师对文本缺乏独创性的理解,教学工作缺乏创新,也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调查表明,教师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书基本上都是跟教学有关的书籍,很少浏览教学以外的人文书籍,读书取向偏离,略显功利化。
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原因很多,首先是教师方面的不主动,有的教师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教小学生绰绰有余,就不在进行补
充学习,其次是时间不够,班级管理的各种琐事,加上学校搞的各种教研活动,
老师还要抽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然而语文天天都有,甚至有的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很多的语文老师只能晚上回家备课,由于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老师失去了教学反思的最佳时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网络上有很多教案、教参资料,相比于自己埋头苦干,很多老师还是会选着借鉴别人的经验

第二节学生方面
一、学生课外阅读少
阅读可以使学生学习很多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学会如何去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问
题。但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很有规律的,除了上课及休息,自己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去补习班补习,学不同的特长,因此他们只能利用
有限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的数量自然就不会很多,更不用谈深度和广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平时阅读质量的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阅读方法不当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阅读教学旨在教会学生自主独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掌握阅读方法不到位,导致阅读水平和质量处在较低的水平。在阅读时,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正确的读书读书方法,如理解词句,概括要点,感受文章,积累方法等。无法灵活利用它们,阅读时就会碰到难处,找不到解决办法
三、学生阅读兴趣低
“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给儿童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
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教育仍然会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着以往旧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学生就读时间偏长以后,他们就不会热衷于课堂发言,慢慢便不会主动发言,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兴趣毫不关心,遇到问题不喜欢与老师及同学沟通,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慢慢习惯于被动接受,师生间没有必要的沟通及交流。这种课堂在高年级更是常见,教师在课堂中神情激扬地讲授知识,学生坐在座位上安静地抄写笔记。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中的乐趣,难以较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只有当教学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时,学生才能真正被称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第五章“学本课堂”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
第一节教师方面
关注学生的个体阅读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差异意识,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效果。比如学生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习惯和特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例如,有的喜欢早上学习,有的喜欢晚上学习: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喜欢阅读学习等等。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快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到恰当的方法,使他们全力学习,自主阅读,不断获取新知识。从而逐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总之学本课堂强调学习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学习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在学本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呈现出了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群体阅读差异
根据学段及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学生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教师要有针对
性的进行教学,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合现在心理学、心理学上的探索,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概有三个层次
小学1-2年级是准备时期。学生开始认识词汇,进行简单阅读。学生初步理解阅读过程,经过阅读慢慢养成自动化模式,知道词汇的含义,进而知道句子
的意思。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多时候在阅读时对文本只做字面上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便慢慢、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下一个阶段的表现
小学3-4年级是明确时期。学生在前个阶段的前提上得到提高,在他们了解清楚时,可以顺畅的阅读。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书面符号上,
对熟悉的高频率词语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已经具有的解码能力和常识基础之上,能够把文章中的信息同有关的信息知识、语言形式做对比,很多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同时,学生掌握了有关一般世界的常识
小学5-6年级是运用时期。阅读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与前几个时期的听及观察不同,这个时期他们阅读时的知识量要远远多于别的方法。他们在阅读中有清晰的阅读目标及材料,具备明显的个人观点。学生受到已经具备的知识、词汇及认知水平的影响,能够阅读对背景知识要求较少的文章。学生可以阅读更加复杂、更加长、更加抽象的句子,更关注结构或思想内容。学生在这个阶段己经能够独立阅读,阅读的时候更加注意获取语言资料信息,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
小学时重点提高阅读的初步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层次的整体教学。
第2个回答  2019-04-15
12日,中天国际小学的孩子们和植物交起了朋友,用实际行动为春天增添一抹绿色。
为了迎接植树节的到来,引导学生做一个“护绿爱绿”之人,中天国际小学策划了为期一周的植树节活动。
“扶苗、培土、踩实、浇水……这是我种下的小树,我要跟他一起长大。”12日,参与植树的学生葛乐萱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植树节这天,该校每个学生都种下了一棵树,他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环境增添了一模绿色。从每一抹绿色做起,这也是学校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同时,该校各班还组织孩子制作黑板报。勾勒线条,描绘树木,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将春天的色彩填满教室。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上一堂队课、养一个盆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等活动。“保护环境,和植物交朋友,‘让地球不再流浪’。这次植树节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做一个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人。后续学校还将策划画一幅主题画、写一首春天的小诗等活动。”校长吕巧芳在总结活动时说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