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则的翻译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过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善之善者也(谋略篇)
故曰:知彼知己,……没战必殆。(某攻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

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05-02-24] 作者:孙武 编辑:hcctcc

[提要]本篇根据对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分析,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速决的进攻战略原则。

孙子说: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费用,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供给费用发生困难。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军队长期拖在外面而有利于国家者,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屈力殚货的好处,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快速取胜的好处。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给,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粮秣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急于加征赋役。民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困,战具、兵器的损耗,辎重车辆的损坏,耗去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粮秣。就地取给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要使士卒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用财货奖赏士卒,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来的士卒要给予优待和抚养使用,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因此,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旷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05-02-24] 作者:孙武 编辑:hcctcc

[提要]本篇贯串一条“全胜”的战略思想原则,战争力求全胜,从这个目标出发,就要从政治上降服敌人,从军事上战胜对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战场上的全胜方法,本篇提出六条用兵之法,即敌我兵力对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不待诛杀或少事诛杀,就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经过交战诛杀太甚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不待诛杀,就使敌人全军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就使敌人全旅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使敌人全卒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使敌人全伍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伤杀太多,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其次是瓦解敌人的盟国,再次是使用武力进攻敌人,最下策是攻人之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工。将帅因久攻不胜,非常焦躁忿怒,驱使士卒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争取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弱小的军队如果不能逃不能避,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助手,辅助之谋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之谋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国君贻害军队的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军士就会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从以下五种情况便可预知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与敌人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与敌人打的,会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途径。 所以说,了解敌人虚实,又了解自己强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分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败。

另一则不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5
前两句已有人说,大体如此,我就不重复了。
只说最后一条,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这是说,将士兵(或情势)置无复可退的地步,以谋求转机。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这是对上一句的解释,语意和上句大体相同,不妨求大同,无谓玩文字游戏再解释一便,你自己推敲下即可。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九地篇,但实为讲“气”,于军争篇之“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有异曲同工之意,古之子房破釜沉舟,谋出于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