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的第一辆车怎么丢的?

详细点,为什么去清华风险就高,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次是被大兵抢走了。

匪兵抢车:军阀混战,百姓也不得安宁。一天,有人要去清华,祥子心里清楚去那里风险很大,但因为客人出的价钱高,他和一个年轻光头的矮子抱着侥幸的心理揽下了这桩生意。结果还没到目的地,他们被十几个兵捉了去,祥子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匪兵抢去了。

扩展资料:

骆驼祥子之祥子的第一辆车情节梗概:

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进城来拉车。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买到了自己的一辆新车,成了北平城一流的洋车夫。

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1
上学时看《骆驼祥子》,觉得他一直是一个励志的人,体面,要强,积极向上,不被黑暗打倒,似乎所有自强不息的词都能来形容他。
现在再重温这本书,却跟从前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觉得他是一个自负、自卑又自我堕落的人,不知道是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人的阅历和生活改变了思想。
01 祥子的自负
祥子一开始在书中的人设就是一个极积向上的人,他勤快老实,又不像别的车夫一样偷奸耍滑,所以刘四爷和虎妞都非常赏识他,曹先生也对他很好。
但是从一开始他的表现其实就反应出了他的为人,虽然大家都说他忠厚老实,话不多,只会拼命地干活,但我还是从书中看到,他其实是一个比较自负的人。
他从一开始就自觉自己跟别的车夫是不一样的,他看不上别的车夫,觉得他们过的不体面,所以他在车行干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交过朋友,也很少跟那么人接触。
他觉得自己始终是跟他们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拉车的,但总有一天他会有自己的车,这是他生活的目标,也是他活着的动力。
这就跟我们毕业后去一个公司上班,却总是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做老板,所以自己跟那些普通职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于是,便拒绝跟这些人打交通,拒绝让自己跟着他们瞎厮混。
但是当我们步入社会之后,就代表我们已经融入了“社会”这个团体,我们要慢慢去适应“社会”,而不是拒绝,因为只有“社会”才会真正教会你怎么生存。
祥子显然并不懂这个道理,他只管一门心思地拉车,好赚足够的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别人都在扎堆议论西苑又来了兵,长辛店又打仗了,西直门外又拉壮丁,齐化门关了半天了,他从来不关心。
很多车夫为了自身安全,危险的地方都不愿意去,祥子却似乎并没受影响,也可能是因为他从来不跟人聊天,所以他并不知道这些事,他只管拉他的车。
有一次两个学生要去清华,有人好心提醒,那边现在不安全,西直门外有人正在抓车,他却想着不至于那么巧就遇到危险,前两天连个兵都没看到。
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他丢了他的第一辆车。
如果他愿意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者如果他在车行里,能交到一些知心好友,被人劝上一圈,或者他就不会这么冲动了,起码内心会有一些筹措。
正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的这种自负,让他总是把自己跟同行们区分开来,不愿跟他们“同流合污”,也不愿听别人说的话,才造成了他此次的损失。
后来他遇到了善良的曹先生一家,在那里,他得到了应有的体面和尊重,大家都对他很好,没人小瞧他,也没人看不起他,曹先生和太太也都把他当成家人一样来对待。
看到他把钱存在罐子里,还好心建议他去邮局开个折子,或者拿出去放贷,当时他心里的第一想法是,怀疑人家“和邮局有关系,所以才这样热心给拉生意。即使事实不是这样,现钱在手里到底比在小折子上强,强得多!折子上的钱只是几个字。”
也是他自己内心的自我良好的安全感,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让他好不容易攒下的钱,被侦探抢了个空。
正是这两次打击,让祥子不得不屈服于虎妞的威胁。
在那时他才突然悔悟过来:自己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有委屈没人倾诉,遇到个事也没人为自己出个主意,到现在他才明白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独自一个人是顶不住天的。
02 祥子的自卑
祥子内心的自卑,缘于他所受到的压迫,他恨黑暗势力的猖狂,也恨自己的弱势和无能为力。
他曾在杨宅拉包月,被人当牛马一样的使唤,除了拉车,还要打杂,挑水扫打院子,受两位太太的夹生气,甚至连带孩子这种事都叫他干,连个仆人也能随意辱骂他。
祥子内心恨极,却又不敢忤逆,毕竟拿人家的钱,甚至在临走时,还被克扣工钱,祥子呢,不会理论也不会辩解,只能做个闷葫芦,自己生闷气,顺便在心里把人骂个底朝天。
后来他又被虎妞拿住,被她以怀孕逼婚,他内心拒绝,却又无路可退,只能妥协。
跟强势的虎妞结婚后,他因为吃的喝的穿的连租的房子都是虎妞的,虽然有时候他想反抗,但是因为自己没钱,只能窝囊的任她摆布。
他有极强的自尊,生怕自己被人看不起,生怕别人说他吃软饭。
但是自从花着虎妞的钱之后,他心里想的是:别人给你钱花,你接受之后,就完全不能再拿自己当个人,空有心胸,空有力量,得去当人家的奴隶,作自己老婆的玩物,作老丈人的奴仆。
他觉得自己是落网的鸟,吃人家的粮,就得老实地在笼里,给人家啼唱,随时被人卖掉。
这种吃人家嘴软的状态,让他内心充满了自卑,虎妞于他,其实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强势,他稍加反抗,虎妞也会考虑他的感受。
就像一开始,虎妞并不建议他拉车,他却坚持要拉,虎妞也没办法,最后还是软语哄他,在虎妞心里,祥子虽然老实,但是个硬汉,所以对他要能刚能柔,采取怀柔笼络的心思。
祥子对于虎妞的仇视,很大程度大上是受黑恶势力的压迫所致,他讨厌那些像杨宅一样不把他当人看的人,只会压迫他,压榨他。
虎妞在他眼里,就跟那些人是一个层次的人,都是剥削者,而他所代表的便是那些低层人群,他们生存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被人欺压,被人压榨,却由于内心对自我低阶身份的自卑,不敢反抗,被人欺负时也都敢怒不敢言。
前两天看到个视频,有个清洁工被人撞到,反而被撞他的人骂,她不但不敢反驳,还一个劲地跟撞她的人道歉,直到多名路人看不下去,指责撞她的人,她才唯唯诺诺地跟大家道谢。
《少年说》中有一期节目里,有个小男孩说自己的母亲是个送外卖的,他希望大家能尊重母亲的工作,不要随为难这类工作的人,因为大家都不容易。
这个母亲在镜头下,一直低着头,眼睛闪躲着,她说,她一直很怕被孩子的同学知道,他的妈妈是个外卖员,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她的职业她不能理解,同时也大受感动。
这个清洁工和外卖员,跟祥子又是何其的相似,她们对自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自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反抗的资本,也没有反抗的能力,任何一个人都能欺负自己。
虽然祥子所代表的旧社会,但是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在祥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种无奈和无能为能感,让人不得不妥协。
03 祥子的自我堕落
祥子的心里第一次发生变化,大概要从他的第一辆车被抢开始,不过那时候的祥子对生活还是自信的,他内心还有他自己的目标,攒钱再买车。
后来,他被虎妞逼婚,他也一直在心里抗拒着,直到一个冬天的深夜,他在茶馆看到一个饿晕过去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儿,
所有的车夫都悲凉地看着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老者的车是自己的,但是他依然养不活自己,养不活孙子,祥子刹那间觉得自己是不是错了,有了自己的车又怎么样,小马儿就是现在的自己,老者就是未来的自己,结局还是这么悲惨。
这么一想,他就觉得该快活的时候就要快活,要及时行乐。这样一想,他就觉得虎妞的要挟似乎也不必反抗了,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儿去。
跟虎妞结婚后,他觉得再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拉车也越来越没劲,觉得身体也越来越差,他不像从前那么勤快了,也不像从前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索。
虎妞死后,他把车卖了葬她,再次嘲讽自己的无能,从那以后,他便过成了所有车夫的样子,喝酒抽烟,耍滑,打架,成了连警察看了都要头痛的人物。
他觉得人就该这么放肆的活,混一天是一天,赚一天的钱就要吃喝完,不然对不起自己出的一身臭汗,能占便宜就占,凭什么让别人占便宜。
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体面的祥子,变成了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曹先生曾给过他一次机会,让他继续回他家拉车,可是那时候的他却再也没有志趣,觉得所有努力都是白搭。
04
祥子曾经是一个体面的要强的人,他跟其他所有的车夫都不一样,其实我觉得那正是他自负的表现,他从来没把自己归于车夫一类,他看不上别的车夫,自然也不愿跟他们深交。
直到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后,才感悟,觉得自己是个车夫了,老舍这样描述他:他已经渐入了“车夫”的辙,自己的努力和克己既然失败,大家的行为一定是有道理的,他非作个“车夫”不可。
很多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祥子,曾经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满腔热情地努力着,直到一次次被生活欺骗,被现实泼下一盆盆冷水,那颗曾经对这个世界怀着满腔热血的心逐渐变冷变暗,直到淹没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再也提半起半丝对生活和未来的斗志。
我却觉得,我们是祥子,也不是祥子,所有的祥子都是经历不起风雨的人。
或许最初的我们是祥子,毕业后对人生有过高的期待,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总觉得自己能干一番大事业出来。
经历过生活的洗礼和磨砺之后,棱角被磨平,对生活的期待值越来越低,对自我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但是我们不会折服于生活,不会被压力和现实打击的只剩消沉,大多数人趋于平凡,但是不会自甘堕落,我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我们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明月。
那些偶尔闪过内心的沟渠,并不会取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不过当初的抱负和理想,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后,我们也终于成了芸芸众生最普通的人,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再找不回当初对事业和未来的激情。
希望所有被生活磨砺过,还挣扎在生存中的人,都能坚守初心,即使人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依然能始终如一地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第2个回答  2022-03-13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是祥子,整篇小说都是围绕祥子展开的。祥子是一个进城务工青年,刚进城时,祥子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对人生做好了规划: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甚至逐渐拥有更多的车子,开一个车行。
不仅如此,祥子对生活还有着进一步的憧憬:等事业稳定了,再娶一个能诚实、吃苦耐劳、年轻力壮、体面规矩的乡下姑娘当老婆。
为此,祥子努力工作,而小说的名字“骆驼祥子”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祥子的这一点,小说中写道:祥子的勤劳使他累弯了腰,弓着的后背像骆驼一样。这句话形象又生动地体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特点。
刘四爷的女儿虎妞之所以爱上祥子,和他的勤劳与对生活报以热情也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的现实没有让祥子如愿以偿。相反,祥子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要线索,同时,以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结合也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却又相互独立。
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在小说中有一段恰如其分的写照:祥子拉洋车是为了抄近道,可是误入了罗圈胡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除此之外,小说还用大量笔墨对祥子周围的人的生活面貌进行了细腻描绘,这些人的阶层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生活圈相互交错,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生活面貌。老舍先生通过对不同的人物的描写,全面揭示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而渲染了祥子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作为《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代表,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但缺乏觉悟的车夫形象。
小说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平为背景。上世纪20年代,祥子从农村来到北平,成为北漂,为了谋生并能在城市立足,祥子几乎尝试了所有的体力工作,他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虽然沉默寡言,但是他却不愿仿效城里人的言行举止。
在生活上,祥子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祥子之所以常年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是因为他为自己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并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
祥子的目标是攒钱买一辆黄包车,然后凭借拉车能在城市立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祥子尽可能地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就是生病了,他也舍不得花钱买药。
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终于攒够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车子,这辆车子是祥子名下的真正属于他的资产,他开启了自己的车夫人生,并依靠拉车维持自己在城里的生活。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思想保守,甚至有些自私,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他人谈吐心事,他从不与别的车夫接触交流,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中,在上世纪20年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祥子对世事不闻不问,一如既往地拉着他的车。
有一次,在拉车的途中,他明明知道事情不妙,甚至预感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但他放不下所谓的面子,继续拉车,结果刚买了半年的属于自己的车被兵痞抢去。
祥子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就这样匪夷所思地丢失了,但要强的祥子是不甘心的,不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不拉上自己的车,祥子的生活瞬间就没有了目标。
买上自己的车子,开启拉车的人生,这是祥子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祥子又开始攒钱,准备再买车。祥子性格中要强的一面帮助他继续去实现自我,早出晚归拼命拉车,对自己的饮食也节约到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了能够攒钱再次买车,祥子不惜铤而走险,在他历经生死偷来两匹骆驼后,仍然是想着卖了骆驼买车。
祥子在卖掉骆驼后,逐渐攒够了第二次买车的钱。方太太让祥子把钱存在银行,祥子却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自己手上最好,但是拼命赚来的血汗钱,包括祥子藏在瓦罐的三十多块钱被孙侦探一洗而空。
孙侦探威胁恐吓祥子时,祥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呼救,此时的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逐步丧失自我。祥子认为自己没办法反抗,就此不了了之,这是祥子理想的第二次落空。
在第二次买车阶段,祥子在不断实现自我同时也在不断丧失自我,看到别人喝酒吃烟去青楼,受了委屈的祥子很羡慕,觉得他们是对的。
祥子自此觉得,烟和酒不会花很多钱但可以安慰他。不过此时,在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心理天平中,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祥子内心还是拒绝染指烟酒。
为了攒够钱买上车,祥子骨子里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又呈现出来。以前的祥子,是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的,这是他进城时的初衷,他不会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的,更不会和别的车夫发生冲突。
但此时的祥子为了实现人生的小目标,他放弃了初衷,这个过程中,祥子也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抗衡。
第三次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次祥子虽然局部实现了自我,但最终是彻底丧失了自我。与虎妞的婚姻不是祥子的本意,祥子迷失了人生追求的方向。
虎妞是一个功于心计但又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作为刘四爷的独女,虎妞帮着刘四爷打理家业,在打理的过程中对车夫刻薄、吝啬,有一种盛气凌人之感。
相貌很抱歉、性格很泼辣的虎妞,做起事来却是手腕狠、动作快,她还喜欢骂人,许多说不出口的污言秽语,虎妞却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而且说得很自然,简直就是出口成脏。
虎妞对祥子有好感,为了达到和祥子在一起的目的,她精心谋划了一番。虎妞对祥子说她怀孕了,最终和祥子生米煮成熟饭。因为虎妞的计谋,祥子与自己并不喜欢的虎妞结为夫妇,但祥子娶虎妞并不是自己的意愿,因此这也就让他放弃了人生的理想。
祥子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赚钱买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虎妞的威胁及小马儿和老者的遭遇使祥子把一切希望都放下,最后,祥子无奈地向现实做出了妥协。
结婚之后,虎妞对祥子严加管教,虽然在所谓的事业上祥子算是暂时实现了自我,但祥子内心极度痛苦。在情感上祥子丧失自我,他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祥子对老婆的美好幻想破灭了,但打击还没有结束。在虎妞难产的时候,祥子心疼钱没有送虎妞去医院,虎妞在难产中去世,祥子不得不卖掉车子给虎妞办丧事,虎妞和孩子的逝去以及车子的又一次失去对祥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祥子虽然依靠虎妞实现了买车的理想,但是他内心极度痛苦最后还因为虎妞的去世而不得不卖掉车子,这使得祥子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后来,祥子遇到了小福子,与小福子相恋了,小福子完全符合祥子对老婆的幻想,小福子的出现也使祥子又燃起了一丝对生活的希望,小福子是一个善良却又可悲的人物,她被父亲卖给军官,在军官被调走后她第一时间回到娘家。
祥子喜欢小福子,但他看到小福子的父亲和弟弟后,自私、狭隘的祥子却做出了离开小福子的决定。
小福子回到娘家,正是悲剧命运的开始,父亲酗酒成性并打死了母亲,两个弟弟无依无靠,家庭即将破碎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了妓院,难以忍受屈辱的小福子选择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此之后,祥子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堕落、懒惰、自私、贪婪起来,他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地拉车赚钱,而是对打车、劳作产生了浓厚的厌恶。
祥子不再像年轻时一样尊老爱幼,他不再诚实劳动,他开始抢病弱老人的生意,到曹先生家骗吃骗喝,最终沦为一个欺凌弱小的人、一个近乎无赖的人。更准确地说,此时的祥子俨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就这样,祥子彻底堕落了,并在堕落中走向消亡。
三次买车失败,三次抗争,最终祥子完全丧失自我,这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祥子在城市里的人生轨迹。祥子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微薄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奋斗是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最终祥子向命运屈服,并在堕落中无限沉沦。
祥子的性格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祥子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以及必然失败的命运。
由于心疼钱,祥子没有送虎妞去医院,导致虎妞在难产中去世;小福子孤苦无依的时候,祥子没有去解救她,从而间接导致小福子自尽。可以说是祥子的怯弱、自私、无能、小气和认知,间接地导致了她们的去世,而这些因素也成为祥子最终堕落的诱因。
老舍以小说的形式,通过祥子的悲剧,向世人呈现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无奈,揭示了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因素,小说有着强烈的写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3个回答  2022-03-13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是祥子,整篇小说都是围绕祥子展开的。祥子是一个进城务工青年,刚进城时,祥子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对人生做好了规划: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甚至逐渐拥有更多的车子,开一个车行。
不仅如此,祥子对生活还有着进一步的憧憬:等事业稳定了,再娶一个能诚实、吃苦耐劳、年轻力壮、体面规矩的乡下姑娘当老婆。
为此,祥子努力工作,而小说的名字“骆驼祥子”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祥子的这一点,小说中写道:祥子的勤劳使他累弯了腰,弓着的后背像骆驼一样。这句话形象又生动地体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特点。
刘四爷的女儿虎妞之所以爱上祥子,和他的勤劳与对生活报以热情也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的现实没有让祥子如愿以偿。相反,祥子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要线索,同时,以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结合也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却又相互独立。
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在小说中有一段恰如其分的写照:祥子拉洋车是为了抄近道,可是误入了罗圈胡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除此之外,小说还用大量笔墨对祥子周围的人的生活面貌进行了细腻描绘,这些人的阶层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生活圈相互交错,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生活面貌。老舍先生通过对不同的人物的描写,全面揭示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而渲染了祥子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作为《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代表,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但缺乏觉悟的车夫形象。
小说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平为背景。上世纪20年代,祥子从农村来到北平,成为北漂,为了谋生并能在城市立足,祥子几乎尝试了所有的体力工作,他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虽然沉默寡言,但是他却不愿仿效城里人的言行举止。
在生活上,祥子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祥子之所以常年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是因为他为自己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并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
祥子的目标是攒钱买一辆黄包车,然后凭借拉车能在城市立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祥子尽可能地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就是生病了,他也舍不得花钱买药。
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终于攒够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车子,这辆车子是祥子名下的真正属于他的资产,他开启了自己的车夫人生,并依靠拉车维持自己在城里的生活。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思想保守,甚至有些自私,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他人谈吐心事,他从不与别的车夫接触交流,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中,在上世纪20年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祥子对世事不闻不问,一如既往地拉着他的车。
有一次,在拉车的途中,他明明知道事情不妙,甚至预感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但他放不下所谓的面子,继续拉车,结果刚买了半年的属于自己的车被兵痞抢去。
祥子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就这样匪夷所思地丢失了,但要强的祥子是不甘心的,不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不拉上自己的车,祥子的生活瞬间就没有了目标。
买上自己的车子,开启拉车的人生,这是祥子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祥子又开始攒钱,准备再买车。祥子性格中要强的一面帮助他继续去实现自我,早出晚归拼命拉车,对自己的饮食也节约到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了能够攒钱再次买车,祥子不惜铤而走险,在他历经生死偷来两匹骆驼后,仍然是想着卖了骆驼买车。
祥子在卖掉骆驼后,逐渐攒够了第二次买车的钱。方太太让祥子把钱存在银行,祥子却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自己手上最好,但是拼命赚来的血汗钱,包括祥子藏在瓦罐的三十多块钱被孙侦探一洗而空。
孙侦探威胁恐吓祥子时,祥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呼救,此时的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逐步丧失自我。祥子认为自己没办法反抗,就此不了了之,这是祥子理想的第二次落空。
在第二次买车阶段,祥子在不断实现自我同时也在不断丧失自我,看到别人喝酒吃烟去青楼,受了委屈的祥子很羡慕,觉得他们是对的。
祥子自此觉得,烟和酒不会花很多钱但可以安慰他。不过此时,在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心理天平中,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祥子内心还是拒绝染指烟酒。
为了攒够钱买上车,祥子骨子里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又呈现出来。以前的祥子,是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的,这是他进城时的初衷,他不会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的,更不会和别的车夫发生冲突。
但此时的祥子为了实现人生的小目标,他放弃了初衷,这个过程中,祥子也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抗衡。
第三次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次祥子虽然局部实现了自我,但最终是彻底丧失了自我。与虎妞的婚姻不是祥子的本意,祥子迷失了人生追求的方向。
虎妞是一个功于心计但又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作为刘四爷的独女,虎妞帮着刘四爷打理家业,在打理的过程中对车夫刻薄、吝啬,有一种盛气凌人之感。
相貌很抱歉、性格很泼辣的虎妞,做起事来却是手腕狠、动作快,她还喜欢骂人,许多说不出口的污言秽语,虎妞却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而且说得很自然,简直就是出口成脏。
虎妞对祥子有好感,为了达到和祥子在一起的目的,她精心谋划了一番。虎妞对祥子说她怀孕了,最终和祥子生米煮成熟饭。因为虎妞的计谋,祥子与自己并不喜欢的虎妞结为夫妇,但祥子娶虎妞并不是自己的意愿,因此这也就让他放弃了人生的理想。
祥子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赚钱买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虎妞的威胁及小马儿和老者的遭遇使祥子把一切希望都放下,最后,祥子无奈地向现实做出了妥协。
结婚之后,虎妞对祥子严加管教,虽然在所谓的事业上祥子算是暂时实现了自我,但祥子内心极度痛苦。在情感上祥子丧失自我,他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祥子对老婆的美好幻想破灭了,但打击还没有结束。在虎妞难产的时候,祥子心疼钱没有送虎妞去医院,虎妞在难产中去世,祥子不得不卖掉车子给虎妞办丧事,虎妞和孩子的逝去以及车子的又一次失去对祥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祥子虽然依靠虎妞实现了买车的理想,但是他内心极度痛苦最后还因为虎妞的去世而不得不卖掉车子,这使得祥子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后来,祥子遇到了小福子,与小福子相恋了,小福子完全符合祥子对老婆的幻想,小福子的出现也使祥子又燃起了一丝对生活的希望,小福子是一个善良却又可悲的人物,她被父亲卖给军官,在军官被调走后她第一时间回到娘家。
祥子喜欢小福子,但他看到小福子的父亲和弟弟后,自私、狭隘的祥子却做出了离开小福子的决定。
小福子回到娘家,正是悲剧命运的开始,父亲酗酒成性并打死了母亲,两个弟弟无依无靠,家庭即将破碎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了妓院,难以忍受屈辱的小福子选择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此之后,祥子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堕落、懒惰、自私、贪婪起来,他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地拉车赚钱,而是对打车、劳作产生了浓厚的厌恶。
祥子不再像年轻时一样尊老爱幼,他不再诚实劳动,他开始抢病弱老人的生意,到曹先生家骗吃骗喝,最终沦为一个欺凌弱小的人、一个近乎无赖的人。更准确地说,此时的祥子俨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就这样,祥子彻底堕落了,并在堕落中走向消亡。
三次买车失败,三次抗争,最终祥子完全丧失自我,这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祥子在城市里的人生轨迹。祥子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微薄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奋斗是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最终祥子向命运屈服,并在堕落中无限沉沦。
祥子的性格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祥子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以及必然失败的命运。
由于心疼钱,祥子没有送虎妞去医院,导致虎妞在难产中去世;小福子孤苦无依的时候,祥子没有去解救她,从而间接导致小福子自尽。可以说是祥子的怯弱、自私、无能、小气和认知,间接地导致了她们的去世,而这些因素也成为祥子最终堕落的诱因。
老舍以小说的形式,通过祥子的悲剧,向世人呈现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无奈,揭示了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因素,小说有着强烈的写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4个回答  2022-03-13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是祥子,整篇小说都是围绕祥子展开的。祥子是一个进城务工青年,刚进城时,祥子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对人生做好了规划: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甚至逐渐拥有更多的车子,开一个车行。
不仅如此,祥子对生活还有着进一步的憧憬:等事业稳定了,再娶一个能诚实、吃苦耐劳、年轻力壮、体面规矩的乡下姑娘当老婆。
为此,祥子努力工作,而小说的名字“骆驼祥子”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祥子的这一点,小说中写道:祥子的勤劳使他累弯了腰,弓着的后背像骆驼一样。这句话形象又生动地体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特点。
刘四爷的女儿虎妞之所以爱上祥子,和他的勤劳与对生活报以热情也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的现实没有让祥子如愿以偿。相反,祥子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要线索,同时,以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结合也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却又相互独立。
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在小说中有一段恰如其分的写照:祥子拉洋车是为了抄近道,可是误入了罗圈胡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除此之外,小说还用大量笔墨对祥子周围的人的生活面貌进行了细腻描绘,这些人的阶层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生活圈相互交错,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生活面貌。老舍先生通过对不同的人物的描写,全面揭示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而渲染了祥子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作为《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代表,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但缺乏觉悟的车夫形象。
小说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平为背景。上世纪20年代,祥子从农村来到北平,成为北漂,为了谋生并能在城市立足,祥子几乎尝试了所有的体力工作,他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虽然沉默寡言,但是他却不愿仿效城里人的言行举止。
在生活上,祥子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祥子之所以常年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是因为他为自己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并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
祥子的目标是攒钱买一辆黄包车,然后凭借拉车能在城市立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祥子尽可能地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就是生病了,他也舍不得花钱买药。
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终于攒够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车子,这辆车子是祥子名下的真正属于他的资产,他开启了自己的车夫人生,并依靠拉车维持自己在城里的生活。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思想保守,甚至有些自私,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他人谈吐心事,他从不与别的车夫接触交流,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中,在上世纪20年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祥子对世事不闻不问,一如既往地拉着他的车。
有一次,在拉车的途中,他明明知道事情不妙,甚至预感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但他放不下所谓的面子,继续拉车,结果刚买了半年的属于自己的车被兵痞抢去。
祥子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就这样匪夷所思地丢失了,但要强的祥子是不甘心的,不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不拉上自己的车,祥子的生活瞬间就没有了目标。
买上自己的车子,开启拉车的人生,这是祥子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祥子又开始攒钱,准备再买车。祥子性格中要强的一面帮助他继续去实现自我,早出晚归拼命拉车,对自己的饮食也节约到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了能够攒钱再次买车,祥子不惜铤而走险,在他历经生死偷来两匹骆驼后,仍然是想着卖了骆驼买车。
祥子在卖掉骆驼后,逐渐攒够了第二次买车的钱。方太太让祥子把钱存在银行,祥子却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自己手上最好,但是拼命赚来的血汗钱,包括祥子藏在瓦罐的三十多块钱被孙侦探一洗而空。
孙侦探威胁恐吓祥子时,祥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呼救,此时的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逐步丧失自我。祥子认为自己没办法反抗,就此不了了之,这是祥子理想的第二次落空。
在第二次买车阶段,祥子在不断实现自我同时也在不断丧失自我,看到别人喝酒吃烟去青楼,受了委屈的祥子很羡慕,觉得他们是对的。
祥子自此觉得,烟和酒不会花很多钱但可以安慰他。不过此时,在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心理天平中,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祥子内心还是拒绝染指烟酒。
为了攒够钱买上车,祥子骨子里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又呈现出来。以前的祥子,是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上进的,这是他进城时的初衷,他不会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的,更不会和别的车夫发生冲突。
但此时的祥子为了实现人生的小目标,他放弃了初衷,这个过程中,祥子也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抗衡。
第三次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次祥子虽然局部实现了自我,但最终是彻底丧失了自我。与虎妞的婚姻不是祥子的本意,祥子迷失了人生追求的方向。
虎妞是一个功于心计但又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作为刘四爷的独女,虎妞帮着刘四爷打理家业,在打理的过程中对车夫刻薄、吝啬,有一种盛气凌人之感。
相貌很抱歉、性格很泼辣的虎妞,做起事来却是手腕狠、动作快,她还喜欢骂人,许多说不出口的污言秽语,虎妞却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而且说得很自然,简直就是出口成脏。
虎妞对祥子有好感,为了达到和祥子在一起的目的,她精心谋划了一番。虎妞对祥子说她怀孕了,最终和祥子生米煮成熟饭。因为虎妞的计谋,祥子与自己并不喜欢的虎妞结为夫妇,但祥子娶虎妞并不是自己的意愿,因此这也就让他放弃了人生的理想。
祥子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赚钱买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虎妞的威胁及小马儿和老者的遭遇使祥子把一切希望都放下,最后,祥子无奈地向现实做出了妥协。
结婚之后,虎妞对祥子严加管教,虽然在所谓的事业上祥子算是暂时实现了自我,但祥子内心极度痛苦。在情感上祥子丧失自我,他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祥子对老婆的美好幻想破灭了,但打击还没有结束。在虎妞难产的时候,祥子心疼钱没有送虎妞去医院,虎妞在难产中去世,祥子不得不卖掉车子给虎妞办丧事,虎妞和孩子的逝去以及车子的又一次失去对祥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祥子虽然依靠虎妞实现了买车的理想,但是他内心极度痛苦最后还因为虎妞的去世而不得不卖掉车子,这使得祥子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后来,祥子遇到了小福子,与小福子相恋了,小福子完全符合祥子对老婆的幻想,小福子的出现也使祥子又燃起了一丝对生活的希望,小福子是一个善良却又可悲的人物,她被父亲卖给军官,在军官被调走后她第一时间回到娘家。
祥子喜欢小福子,但他看到小福子的父亲和弟弟后,自私、狭隘的祥子却做出了离开小福子的决定。
小福子回到娘家,正是悲剧命运的开始,父亲酗酒成性并打死了母亲,两个弟弟无依无靠,家庭即将破碎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了妓院,难以忍受屈辱的小福子选择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此之后,祥子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堕落、懒惰、自私、贪婪起来,他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地拉车赚钱,而是对打车、劳作产生了浓厚的厌恶。
祥子不再像年轻时一样尊老爱幼,他不再诚实劳动,他开始抢病弱老人的生意,到曹先生家骗吃骗喝,最终沦为一个欺凌弱小的人、一个近乎无赖的人。更准确地说,此时的祥子俨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就这样,祥子彻底堕落了,并在堕落中走向消亡。
三次买车失败,三次抗争,最终祥子完全丧失自我,这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祥子在城市里的人生轨迹。祥子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微薄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奋斗是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最终祥子向命运屈服,并在堕落中无限沉沦。
祥子的性格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祥子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以及必然失败的命运。
由于心疼钱,祥子没有送虎妞去医院,导致虎妞在难产中去世;小福子孤苦无依的时候,祥子没有去解救她,从而间接导致小福子自尽。可以说是祥子的怯弱、自私、无能、小气和认知,间接地导致了她们的去世,而这些因素也成为祥子最终堕落的诱因。
老舍以小说的形式,通过祥子的悲剧,向世人呈现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无奈,揭示了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因素,小说有着强烈的写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