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标的特点

如题所述

行为目标的特点:

行为目标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要达到或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不是企业从事某一项具有特定内容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也不是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所要实现的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企业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始终如一地所要追求的目标。企业的行为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种类
  按照目标的性质可分为数量化目标、手段目标与进度目标、改善目标、改革目标、横向的共同目标、斜向的共同目标、集体目标和条件目标;按照目标达成的顺序分为成果目标和手段目标;欧氏区分法可分为、“改善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例行目标”;根据组织目标层次分为总目标、次目标(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由于在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就是指企业间的行为变化也是相互联系的,企业行为的变化必须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变化和反应,企业的利润和市场所得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决策,也取决于其他企业的抉择。企业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反映,在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变化受竞争对手的行为变化的影响,企业会根据竞争对手的行为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从这一角度看,就可以将企业的行为目标分为价格行为目标、新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为目标、多角化行为目标、差异化行为目标和集团化(或联盟化)行为目标等。

行为目标的设定
  在一个企业采用一种行为目标系统之前,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这些管理者应该知道行为目标的设定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目标的设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行为目标的设定,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加速增长,加速赢利,把资源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把资金配置给最具潜力的领域,获得对业务的控制,更好地把握变化的环境,进行内部协调控制。通常,对企业行为目标的设定一般采用目标三角形结构(如图所示),上端为企业的总目标,顺此而下,三角形逐渐扩大,以达成企业各阶层行为目标的制定办法。同时,企业行为目标设定还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①该行为目标是人们主动达成的愿意;

②该行为目标是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

③该行为目标与执行人有关;

④该行为目标是具体化、可量化的;

⑤符合企业整体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追求课程目标的结果、显性、规定性取向的代表当然首推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F.Bobbitt)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这样的课程目标是基于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理论。按照这样的理论,组成课程目标的步骤不仅可以具体化,而且可以无限地细分下去。桑代克曾为当时的小学数学列举出3000个目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行为目标真正成为课程目标取向的主导,是随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大量的教育文献中甚至把课程目标和行为目标等同,二者成为同义词。

行为目标的盛行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克服了课程目标模糊性和随意性的缺陷,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其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为评价的效度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以具体行为的形式来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毫无疑问体现出了评价的准确性。不可否认,行为目标在推动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认识到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的科学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为目标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以及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的副作用。按照行为目标所依据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不仅可以对人的进行分解,使其尽可能地具体、精确,分解之后的具体行为相加之和就是原来的行为,而且可以对这些行为做出周密的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此为依据,行为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和静态的说明,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人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预先设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这些设计出来的行为,既具有严密的体系,又有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然而,人的学习过程不是完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通过主体的积极行为来实现,有时是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动态的学习过程与静态的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因此会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而丧失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其次,如果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行为来界定,那么整个课程就会强调那些能够明确界定的因素,从而使这些因素构成课程的全部。实际上,这是极其可怕和危险的。因为行为活动只是人的活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人内心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的。而人的内心活动及其过程只是部分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是极少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不能转化为行为的内容排除在课程目标之外,或从课程目标中丢失,只剩下干枯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实际是对人的异化。人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价值观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些因素,人的行为就会迷失方向,成为冰冷、机械的动作。而这些潜在的隐性的内心活动和意识是不可能完全用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预先具体化的。另外,行为目标把人的学习肢解为若干个行为,认为若干行为之和就是原来被肢解的整体,这也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只有没有生命力的机器,才可以是若干零件的相加就成为一台完整的机器。即使是对一些简单的适合训练的知识、技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和具体化,也存在着违背知识、技能自身逻辑的危险,因为人为的分解以及人为设计的顺序未必是知识或技能本身所具有的逻辑,而知识或技能自身的排列顺序又决定着最后所形成的结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6
追求课程目标的结果、显性、规定性取向的代表当然首推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F.Bobbitt)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这样的课程目标是基于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理论。按照这样的理论,组成课程目标的步骤不仅可以具体化,而且可以无限地细分下去。桑代克曾为当时的小学数学列举出3000个目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行为目标真正成为课程目标取向的主导,是随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大量的教育文献中甚至把课程目标和行为目标等同,二者成为同义词。

行为目标的盛行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克服了课程目标模糊性和随意性的缺陷,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其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为评价的效度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以具体行为的形式来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毫无疑问体现出了评价的准确性。不可否认,行为目标在推动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认识到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的科学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为目标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以及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的副作用。按照行为目标所依据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不仅可以对人的进行分解,使其尽可能地具体、精确,分解之后的具体行为相加之和就是原来的行为,而且可以对这些行为做出周密的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此为依据,行为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和静态的说明,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人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预先设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这些设计出来的行为,既具有严密的体系,又有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然而,人的学习过程不是完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通过主体的积极行为来实现,有时是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动态的学习过程与静态的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因此会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而丧失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其次,如果
第3个回答  2020-12-06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1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例如:“写出”“列出”“解答”等,旨在说明“做什么”
2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例如“根据参考书”、“按课文内容”、“不用笔算”等,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
3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如“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90%正确”、“30分钟内完成”,旨在说明“有多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