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如题所述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生要厚积博古,厚积博外。怎么看课,怎么看别人的课,怎么看名师的教学。
1.看名师上的课是不是语文的阅读课。只要有教材的课程都要阅读。语文的阅读课和其他课程的阅读课有什么不同。其他课程关注得意,关注理解内容。而语文的于都课不仅关注得意,而且关注得言。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受到文学的、人文的美得熏陶。也就是既学习语文,又进行人文教育。
2.看课要看是不是小学语文的阅读课。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得趣、得意、得言、得法,重在打好基础。小学语文目的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要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都要适合孩子。要削弱基础,拔高要求。吴天石写过一篇《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小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是:能看懂新华日报(农村版),会写普通的应用文,没有错别字,句子通顺,还要加强听写能力的培养,毕业的时候能够记一些扼要的提纲。加强基础主要是多识字、写好字、多诵读、多练习作文。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1962年,江苏老教育厅厅长。
课标要求:听课要能抓住要点。
3.看在他们的课上谁是主角?是不是学生是主角,是不是学生在课堂真的“听说读写”?看到学生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落实到学的效果上。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全国来看,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创造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历了三个过程:课改理念的阐释期,实践摸索期,反思调整期。广大老师的投入和我们取得的效果相比,我们广大的学生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他们现有的语文实际水平相比还不成正比。也就是我们的投入和产出还不成正比。我们的教学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忧心以来,师生的负担,老师的工作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而且加重了。这是与课改的初衷相悖的。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我国阅读教学的弊端。
(一)中国的孩子阅读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当然我们受汉字的制约,孩子阅读起点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孩子的阅读从幼儿开始,2、3岁开始,读绘本,厅爸爸妈妈讲的故事。葡萄牙学前班的孩子每天课上阅读一个小时。美国克林顿在职的时候就提出8岁孩子要能读会写。
(二)阅读量太少了。六年小学生只读12本薄薄的语文书,六年30多万字。145万字新课标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美国一人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孩子缺少大量阅读。一年级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不到美国同龄孩子的六分之一。中国孩子做作业、背书、写片子,做试卷,机械训练太多了。哈达转。世界名著小学生没有读过,甚至缩写本也没有读过。
(三)阅读能力不强。五年级《请种一棵爬山虎》。“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只需利用墙的一角,便能利用墙的一角,攀墙生角。……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座墙的墙面爬满。我的这种本领是其他植物望尘莫及的。”概括段意,学生能力差。课文点到但是没有落实,分析概括的能力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小学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读懂一篇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三个指标:1.提取信息的能力;2.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3.利用文本信息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而我们的现实是:过多关注课文内容的分析,繁琐的分析,训练缺乏思维训练的价值,缺乏对上述三种能力的培养。国外很少就一篇课文进行繁琐的提问。这是中国的大陆的阅读教学非常难改的非常致命的一个弊端。
(四)距离建设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教学没有更多地关注课外阅读,课内外贯通,引进课堂,使阅读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一)和汉语言教学的特点有关。
1.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识汉字和儿童阅读的矛盾问题。斯霞分散识字的探索。黑龙江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识写的研究。局部上有改善,但是全国来看没有很好地解决。课标低年级“认写分开……”提早进入汉字阅读的阶段。字数退下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能大量识字,从而能及早地利用汉字阅读。其实我们古人也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年多的时间里,读下“三百千千”。很大的问题,就是要求认的字,逼着老师被迫提高要求,怕出题,让认的字写出来。这是极大地浪费。如果要求认的字,都会写,那负担又重了。要求认的字只要换个语言环境认识,就可以了。低年级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阅读。
2.提供的给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太少。同步教材,学生读了吗?很多情况下,孩子们读得少。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飞跃。
3.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有序的阅读教学的序列。
科学性还存在问题。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里的知识很重要的是策略式的知识。很重要的是科学性的序列训练。(1)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比如话中找重点词。(2)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分析、推理判断的能。(3)对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评价的能力。比如能抓住文章的主旨,要能够品味欣赏文本的语言。比如要能了解领悟文章的写法。(4)阅读的技能。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方法、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过精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积累语言。浏览,在高年级培养孩子跳读,加工和运用信息。阅读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翻查字词典的习惯,查阅资料的自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阅读教学的时效性还不高。面面俱到,名师的教学中存在着形式的教师的霸权,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发言权少。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知识是教不完的。我们没有脱离教课文的套路,我们不应该教课文,我们应该用课文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利用例子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能力的培养点、方法的习得点。哪怕是一课一得,怕的是一节课得得甚少。
三、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办法
(一)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阅读。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语文老师要非常喜欢我们祖国的语文,要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不把工作当饭碗,当事业。名师们投入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且是不断地进取。他们对语文教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非常的痴迷。如果我们把这种痴迷传达给孩子,那孩子也会因此喜欢。教学中药千方百计地保持学生对语文虚席的兴趣。2.我们要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山东潍坊的一个老师,他能做到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让他喜欢语文。第一天语文课开始,孩子就进入到阅读,第一天放学回家就会高高兴兴地告诉家长,我学到了什么。成功的愉悦是孩子学习持久的动力。让每一个后进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一来二去,孩子的自信就有了。有的自信就好办了,久而久之就跟上队伍了,变得优秀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持久的学习的动力。
(二)我们一定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
总目标、年段目标、这册书的目标,不能“盲人骑瞎马……”。各个年段的老师要十分明确年段目标,既不要越位,也不要不到位。现在的问题是,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我以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而且这次课标的修改稿强调:不仅低年级,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
低年级:
要坚决地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要求认的字无论放在哪儿,学生都能正确认读。能够借字阅读。要求写的字要写对像,而且要理解字词。还要重视由已经认识的字组成的新词。比如:前面的教学中分别认识了“色”“风”“景”,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字组成词来认识。要求会写的字,除了单个字会写,还要组成词来写。会写了“火”“车”,就要会写“火车”。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写3000个,认2500,还有掌握7500词语。如果一个小学生到毕业能掌握7500个常用词语的话,他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都会丰富许多。
1.要保证识字写字的时间。低年级有走过场的问题。要求认的字,不仅认识,还要巩固。特别是在游戏中、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及时地复习巩固,最好的办法就是游戏活动,特别是放在语言环境中。可以变成诗歌、儿歌、一段话。强调整体识字,不要左边、右边拆分。要引导孩子抓住字的特点,要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整体识字,要求写得好的字,要指导到位。比如说独体字的主笔在什么位置?一个合体字它的结构占位,让学生搞清楚,指导要到位。抓住字的特点,哪些容易写错,要辨析,便于复习巩固。
建立自主识字激励机制。拿出时间交流学生课外识字的情况。
2.加强朗读的指导。第一位:正确地读,这方面花的时间少,有感情地读占时间长,读正确有助于培养语感,不能有方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轻音、多音字等等。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指导学生理解少量的词和句。
中年级
1.继续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加强词和句的教学。比如要引导学生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中重点的词和句。比如说用得准确生动的字。
(1) 引导孩子找出重点字词句。
(2) 引导孩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教给孩子点石成金的指导。
(3) 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且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2.以段的训练为重点。
忽视段的教学。读懂一段话后,了解段与段的联系,了解句和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式。
高年级
1.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一般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学生自学的时候,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以自学提纲进行自学。(1)引导孩子在初读课文之后有自己一点初步的感受。然后再作一些交流。孩子理解懂得的老师就不要再讲再问。(2)让孩子提出不懂的、感兴趣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语言的、写法的问题。要培养孩子阅读的能力、自读自悟的能力。
2.让孩子在阅读不同问题的文章中,来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A写景的文章。引导孩子了解怎样抓住特点,有顺序地写。作者在编写景物的过程中,一边抒发自己的感情。
B写事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的内容,理清诗的顺序,抓住重点的句段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C写人的文章。比如:小说,要能帮助学生感受任务的形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任务描写的基本方法。比如《少年闰土》,《穷人》。说明文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抓住年段目标、
突出训练重点。
依标种好自家田,
扣本找准训练点。
识书读写动天军,(进行语文实践)
惜教丰学谱新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8
一、激发兴趣,真情投入,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语文是基础,是母语,它姓小,名语。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少小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感到学习小学语文枯燥无味,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

1.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处于少儿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心思单纯,活泼可爱,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忽视了语文的趣味性,刻意过高定位,用成人的口吻,板起脸孔严肃地教小学语文,那就失去了小语的本真、小学生的童真,兴趣从何谈起,课堂实效从何而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活泼的氛围中接触母语,在生活中去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好小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艺术的良好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情感艺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情感的信任,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托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倾诉”的人,并且这种倾诉是平等的,激励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素”,教师语言如果机智、灵活、风趣,往往能促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也就更富于成效。

二、走进文本,亲身体验,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取得共赢。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关键。

1.教师走进文本。

教师在教学中走进文本要做好如下几件事:一是进入文本之前做好学情分析。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的学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量体裁衣往往能在教学中收到实效。二是进行文本解读。教师要仔细分析,理出文本特点,简化要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实质上就是进入角色,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他们在读书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往往会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带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答案,这是初效;二是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在读书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反复研读去解决,或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合作等方式去解决,这种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真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感情的升华。

三、去除无效劳动,整合问题设计,是提高实效的核心

40分钟一堂课,如果我们为师者不好好梳理,把多余的东西去除,让无效劳动占领整个课堂,将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一般地说,教师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除无效劳动:一是丢弃繁琐的理性说教,不要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二是整合问题设计,删掉无价值或学生已懂的问题。我们不少小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出现。这样,不仅提问者烦,回答者更烦。如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整合问题,删掉那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留下来的必定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实质上是在解决问题上做了加法,省时高效。

一般说来,有几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预设的问题,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那些问题。这类问题应切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一定挑战性。二是课堂生成的问题。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要好好加以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并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就能取得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