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如题所述

一、历史背景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先是采取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防御战略,导致红军连遭挫败,苏区范围不断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激战,遭受重大损失,形势岌岌可危。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区进发,建立新苏区;同时,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开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北上、西征,旨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此策略并未奏效。10月初,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中心区域,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回旋余地缩小,无法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约3万人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历经14个省,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翻越积雪高山,穿越荒凉草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胜利结束。
二、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曾如此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扩展资料
长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归咎于敌人实力强大和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苏区的多数地区。此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脱离实际,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策略,使红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无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郑重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即将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将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抗日救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因此,长征,由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却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艰难行程,却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人民网-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