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胭脂是用什么做的?

如题所述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

古代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气色,增加脸部肌肤的红润感,制造出粉嫩透明的肤色。


扩展资料

使用胭脂的理由:

1、胭脂是完美俏颜的点睛之笔,化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使用胭脂能让人看起来气色动人,心情自然就会随之很好。

2、胭脂能够让人看起来有年轻几岁的神奇效果,它能够让女性轻而易举地营造出含蓄娇羞和健康的妆容,还能起到修饰脸形的功能。

胭脂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可以使脸部具有立体感;二是可使妆容看起来健康、时尚。

如果想实现第一种功效,可直接用在颧骨凹陷处斜向上扫均匀,即可达到立体的效果。一般适合稍宽大的脸型。

要实现第二种功效,由鼻梁两侧向脸颊处晕染,可使妆容具有健康、时尚感。适合任何脸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胭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

古代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气色,增加脸部肌肤的红润感,制造出粉嫩透明的肤色。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

扩展资料:

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电视剧里面常见的女子用一张薄薄的红色的纸放在唇上抿几下就上好唇妆了,这种叫做口红纸,只是将木浆纸浸泡在用调好的胭脂里面染色,再晾干就好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胭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