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如题所述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

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皇朝灭亡。

临时政府

由于斯托勒平专制私有化改革对俄罗斯社会的不良影响,曾经支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和进步党在二月革命中失去了政权。

自由左翼政党宪政民主党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具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党。相比之下,当时两大左翼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都很高。

社会民主党逐渐分为支持宪政和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主流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宪政立场,左翼社会革命党的少数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主张。

立宪民主党担心俄罗斯无法控制的民粹主义倾向,因此主张放慢民主进程,这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的不满。

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制宪会议选举,废除土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很高布尔什维克鼓励前线士兵打仗回国,积极在人民中进行宪政民主宣传,列宁曾经支持宪政,说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会服从人民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1
我摘编了一个短文,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参考,如下: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而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皇朝灭亡。

临时政府
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宪政主义、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流派支持孟什维克宪政主义的立场,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意见。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民粹主义趋势无法控制,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温和派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和中共官方的宣传: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政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事后
10月25日的起义后,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

选举结果
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但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与布尔什维克废除封建、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工人阶级国家的主旨背道而驰,遂被斥为反革命。列宁政府当天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内战
立宪会议被解散后,俄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无法容忍布尔什维克没收地主、教会土地以及把工厂、矿藏收归国有的政策,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一月剧变”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反对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反民主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内战期间大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人参加红军,同白军和外国干涉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最终在经历了4年内战以后社会主义政权取得了胜利。

影响
列宁承诺宣称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惶恐,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运动触使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为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次革命触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起家,也影响着往后世界的自由发展,共产主义的起头对资本主义世界给予极大的冲击。有人认为此革命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始因,它触发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此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共产革命号召的解放运动下也因此有了个大援助。苏联共产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长达大半个世纪,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建立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确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党国独裁统治(比如中国)枪杆子、笔杆子出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8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於1905至1907年间,发生於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布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於1905至1907年间,发生於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布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主要归咎於几十年的国家动乱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不利,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後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後妥协或被镇压,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员常常把这场革命当作1917年革命的先驱。
  二月革命
  天能干什么?一个强大的专制政府会垮台?1917年2月23日--3月1日(俄历),那个曾经看似强大的沙皇制度在短短的八天时间里面土崩瓦解了,这样突如其来又出人意料的变化只有后面苏维埃政权垮台的八一九事变能媲美。俄罗斯的流逝留下了一个二月谜题。

  此前俄罗斯一些系列内外部矛盾纠结,居然在八天之内揭晓了,而这次被历史命名的二月革命起初只是一场自发的运动。从2月23日--2月27日整个运动还都出于自发状态,那些俄罗斯的各个反对派和政党,连沙皇政府都没有意识到局势发展的性质,双方都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四天以后,到了27日,各个政党开始努力影响革命进程了,掌控国家杜马的自由主义政党促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组织新的临时政府;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组成苏维埃,推动群众运动向前发展,布尔什维克那时候力量有限,跟着忙乎。

  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来自俄历的2月23日,公历的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50家工厂12万8千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当时的罢工人数占到了彼得格勒工人总数的32%。在当时罢工频繁的俄罗斯,这次罢工从开始也没有什么不同。
  这场罢工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的粮食危机,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就报告粮食危机有可能引发暴动,到了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的粮食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领不到面包的人开始担心,不满情绪在增加。一个帝国内部积累的矛盾因为面包问题引爆。

  起初工人罢工游行的队伍按照习惯走到彼得格勒的市中心涅瓦大街,喊的口号是“面包!”、“打倒战争!”和“打倒专制制度!”。罢工和骚乱早就被当时的人们熟悉了,谁也没有为这次事件赋予什么政治意义,但是到了24日罢工人数增加到20万人,甚至可能更多,人群开始失控,面包铺开始被抢,工人和警察在某些地方发生冲突。

  到了25日,罢工进入第三天,参加示威的人数达到了30.6万人,全彼得格勒的工厂全部瘫痪,城市居民等其他阶层也参与到罢工示威的行列,运动了出现了全社会总罢工的性质。当时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各个政党也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支持总罢工,并没有介入事态发展。

  罢工之前的2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好离开彼得格勒在莫吉廖夫大本营,听到罢工也只是给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发了个简短的命令,让他立即制止首都的骚动,当晚有100多人革命组织成员被捕,从当时沙皇和官方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事态也没引起足够重视。

  2月26日是星期日,警察和军队向部分游行者开枪。巴普洛夫近卫团第四团的士兵拒绝执行镇压命令,带着30多条抢和100多发子弹发生了一场小哗变,哗变被骑警很快镇压,主谋被关键保罗要塞。到了26日晚上局面似乎得到控制了,大臣会议主席戈利岑宣布沙皇关于杜马休会到4月的命令,这被解读为又要解散杜马,因为沙皇政府一直认为立宪派在通过杜马搞动作,策划骚乱。也是在26日晚上克伦斯基等左翼政党在聚会中对局势的发展也是保守的,认为起义已经被消灭了,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也持有相同看法。

  这个详细的细节和后世苏联历史宣传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和发动了二月革命的结论是不符合的。

  2月27日局势有了一个决定性的急转直下,沃伦团教导队的士兵为了解救被关押的战友发动了游行,接着驻扎在彼得格勒的几个近卫团的士兵也和工人站在一起上街游行,到了27日晚上,参加游行哗变的士兵达到了66700人,几乎占到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三分之一。这是这场事件谜团最关键的一点,沙皇政府没有掌控好军队,部队倒戈了,许多受命驱散人群的部队在散掉了。

  这种形势下,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将军带领一支大约1000人的部队集中到海军部大厦,等待前线部队的增援,然后到冬宫广场,准备包围冬宫。

  28日黎明时分,沙皇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来到冬宫,和将军们谈话后,让哈巴罗夫将军的部队撤出冬宫,理由是他不想罗曼诺夫家族再向1905年1月那样在冬宫广场上射杀群众,这一时刻,这位不想做刽子手的大公的道德水平影响了局势的发展。哈巴罗夫将军带着部队退回到海军部大厦,28日白天群众包围了海军部,在到的消息称起义军占领了彼得堡要塞,同时也没有前线部队到达的情况下,哈巴罗夫将军下令部队有组织的不带武器的离开海军部大厦,就这样整个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彼得格勒,最后一支保卫沙皇的武装部队解散了。

  28日一天,起义士兵达到了12万人,到了3月1日,局势已经不可逆转了,除了两个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外,彼得格勒的部队完全倒戈了,士兵配合工厂工人占领各个要害部门,释放政治犯,到会内务部和保安部,沙皇政府众多高官被捕。彼得格勒大街上到处是欢舞的人群,口号是“打倒卖国贼”、“打倒压迫者”、“自由万岁”。塔夫利达宫上一个接一个的演讲者,似乎终于有了言论自由,连沙皇的堂兄弟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也率领他的部队站到了胜利者的一边,就这样沙皇专制政权崩溃了。
  当时沙皇政府留在自己心脏地带的卫戍部队是一群前线作战的卫戍部队的后备营,后备营的成员主要是一群从前线负伤退下来伤愈后归队的人员,还有一群是刚刚征召的农民。这些包围首都的后备部队实际上是一支支涣散的、没有什么纪律性和战斗力的部队组成的,他们这群人从心态上来讲是不想离开后方舒服的营房,跑到危险的前线去打仗的。这点心理而并非什么崇高的革命理想让他们愿意去把握那些能带给他们避免上前线的任何机会,而不是基于政治原因去起义。

  在起义胜利后,士兵们和新成立的临时政府达成协议,为了报答这帮后备士兵在所谓的“二月革命”和所谓的特殊的“革命功勋”他们将不被派往前线。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战争毕竟关系到国家利益与安全,沙皇专制政府跨态了,一次世界大战可还没结束,新上任的临时政府也要接下沙皇政府留下的战争烂居,需要,哪怕只是一部分“革命卫戍部队”派往前线,保证国家的安全。这时候布尔什维克站出来了,声称卫戍部队是自己最主要的支柱,捍卫他们留在彼得格勒的权利,这一下子就把二月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军队争取到自己的手中了。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俄国在前线打仗的部队是很鄙视这群在首都做后备军的卫戍部队的,战壕里面流传这样的话:“我们要用次大把彼得格勒那帮家伙押到战壕!”

  这帮窃于对外打仗的士兵最终在帝国的心脏倒戈,促成了二月革命,因此不得不说,从政治安全角度,把这群邋遢兵放在首都做卫戍部队是沙皇政权罪愚蠢的昏招。
  1917年2月23日进行的彼得格勒大罢工,到了27日,那些平时对政治敏感的俄罗斯大小政党和反对派在运动进行了四天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要对这场自发运动施加政治影响了。

  27日这一天俄罗斯的民主派和自由派政党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这个机构的成立的是二月革命中又一个关键性事件。
  格沃兹杰夫、波格丹诺夫、波列依多这些刚从监狱里面被放出来的孟什维克的领导人在27号当天就跑到塔夫利达宫和孟什维克国家杜马党团代表齐赫泽、斯科别列夫、苏汉诺夫、斯切克洛夫等人碰头,宣布成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立即散发大量传单,同志哥哥企业和部队立即选出代表来塔夫利宫开会,每1000个工人和一个连的士兵拍出一名代表,当晚召开了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与会者人数超过1000人。会议选出正式的执行委员会,主席是齐赫泽,克伦斯基和斯科别列夫为副主席。成立以社会革命党人姆斯基斯拉夫斯基和菲里波夫斯基为首的军事委员会。会议发布呼吁书,号召彻底推翻旧政权,为召集立宪会议而斗争。决定成立苏维埃士兵部,掌控军队和武器。为形成这个文件,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当天完成了著名的“一号命令”。这个一号命令被引发了900万份,命令的核心是掌控住军队,俄罗斯帝国的整个军队系统在迅速瓦解。

  在这场二月革命中苏维埃很快成为最有现实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不过历史留下的记录是当时苏维埃的领导人和代表们并不那么自信自己的力量,每次听到有部队快要开过来的假消息的时候,代表们都抓起衣服仓皇跑到门口,沙皇专制政权反扑和镇压的阴影笼罩在这些领导和代表们的头上,让他们感到恐惧。

  2月27日,几乎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的同时,也在塔夫利达宫,国家杜马主席罗将珂着急进步同盟会议讨论局势和对策。他们也向沙皇政府施加压力,罗将珂根据会议授权向远在莫吉廖夫大本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去了电报,告诉这位陛下,事情很严重,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他解除所有大臣的职务,然后请陛下发表宣言成立对杜马负责的政府。这个会议上也宣布成立一个杜马临时委员会,宣布它将恢复首都秩序。一方面措辞谨慎的忽悠住沙皇,一方面小心翼翼的承担起政府的职能,“杜马革命家”们也在担心前线沙皇率领大军回来的政治清算。
  得格勒那场所谓的二月革命爆发的时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莫吉廖夫大本营,这位陛下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帝国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丝毫没有意识到帝国末日居然在后方降临了。从俄历的2月23日到2月27日中午,整整三天半时间,沙皇都没感觉到这次罢工游行和他此前镇压过的、经历过的那么多次罢工游行有什么不同,当然了,彼得格拉那些政治反对派、自由派政党和布尔什维克也是刚刚反应过来没多久,随着首都方面源源不断的加急电报过来,沙皇才反应过来,那边局面已经失控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