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人格魅力

如题所述

1949年国民党军队以退潮般的溃败,退守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在混乱中出走美国。梅贻琦去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无目的,他弃美蒋政府的“教育部长”不干,奔走美国,就是为了保护庚子赔款――清华基金。

梅贻琦在美掌管清华基金时,一心考虑中华教育,尽管掌管着数以千万美元的基金,却能不为所动,秋毫无犯。梅贻琦那时生活清贫,夫妻相依为命,每月仅以300元为限维持日常生活。

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以清华基金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在建校期间梅又兼任台“教育部”部长、“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以现在的说法,梅贻琦可谓身兼数职的“省、部级”高级干部,尤其还掌管着规模庞大的基建项目。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有权、有势、有钱的高级“干部”,梅贻琦却居住在台北清华办事处的办公室内,没有一间自己的私人住房,更别谈什么高级别墅!

梅贻琦身为“高官”,却拿着微薄的薪水,对于独自在美艰难生活的妻子韩咏华,既无钱汇款照料生活,也不能接来台湾共享天伦之乐,只能让年逾六十的妻子四处打工挣钱度日,只在临终之日才能见上妻子一面。

梅贻琦最后的几年,由于公务繁忙,应酬极多,心力交瘁,劳累过度,最终一病不起,走完辉煌、勤劳、遗憾的一生。

北京大学原校长胡适在梅先生病重期间,曾劝其写一份遗嘱,“不论公事、私事,皆立一字据,给自己也给后人一个明晰的交代。”梅先生闻而不答,此事终不了了之。梅先生死后,友人清点其遗物时,发现梅先生竟没有任何财产,他所有的话也都在病床上讲完了,“所以也就无须写什么遗嘱了。”

梅先生作为旧式知识分子的一员,虽贵为“中央”大员,一生艰苦朴素,勤俭一生,一心为公,鞠躬尽瘁。在现实社会中仍具有教育、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