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 玄牝之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道德经»第六章 玄牝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关键词:玄牝,玄牝之门,用之不勤。这三个词语连接起来,老子想跟我们说明什么道理呢?人与道与天地如何相互感应,相互连接?而人又如何让自己住在道中,道又是如何运用的?

何为玄牝?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谓"指之前所说的是用来描述后面所说的,前面的内容都是用来解释后面的。谷神不死,是玄牝,玄牝之间是天地根,"谷神不死"不是一个词,是"谷",

"神","不死"是状态,谷和神是内容。谷,山谷,很幽深,幽静的山谷,比如"沉珠在渊",宝珠沉在深渊里面,比喻很幽深、深邃,前面第四章道冲不盈也讲过了,渊兮,似万物之宗。谷,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最凹陷,最低处,最幽深,最幽静之处,内心极其幽静之处。

老子讲的道不是散发,而是让我们内守,内守守到极其幽静之处,内心极其幽静叫谷。当内心极其幽静之后,谷中有神。

就像我们人内心极其安静时,听别人的话,就能听明白了,观察事物,世间万物也能看得清楚了,分析问题也能分析到点上了,与人交流也不会发生冲突了,作规划也不会目光短浅了,这就是谷神。当内心像深谷一样凹陷深邃之时,能容万物而又幽静不凸显,能到如此,那么心中自然就如神。

因为无我,没有一个我,有我就凸显了,凸显就是山,人我两座山,人有我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有分别,没有我,就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就越来越低,越来越凹陷,越来越深邃,高人是深不见底,这就叫谷神。谷神不死,不死,就是不生,不生才能不死,凡是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就像一棵树,它有生的那天,就有死的那天,人有情绪,有发出来的那天,就有消失的那一天。天地万物皆如此,有生必定有死,不死,说明他不生,因为不生,所以不死,指我们的内心保持足够的沉静,静到极致之后,不起念,此时的心不会被欲望所干扰。如果人的心被欲望干扰,他一定会起念,如果他不被欲望所干扰,他一定是对欲望看得透了,才不会被干扰,他的心能沉下去,心能沉下去,就是能够做到不被欲望干扰而不起念,这需要我们细细去体验。

我们的心如何不会被干扰?不生,不死,心保持不起念。心念一起道心失,清静心失去了就是死。不死就是指清静心不失,清静心不失,始终保持,这叫玄牝。玄,深邃的真理,玄之又玄的真理,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智慧。牝:雌性,玄牝:

玄妙真理的母亲,比作源头。整篇道德经,里面讲到很多雌性的概念。"知其雄,守其雌(二十八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五十二章),"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老子在道德经中很多都提到了这个概念,为什么?因为万物本来都是生出来的,有个母体。玄,玄妙的真理,也是有母体的,也是有生的。

不是讲不死不生吗?心保持极致清静时,是我们的本体保持不动,本体不生不死。当遇到外界的事情时,事情过来了,它就能生出智慧,如果事情过来了,你的心动了,那生出来的就可能不是智慧,是所动心的念头,比方说今天有人跟你讲一件事情,你的心清静,就能原原本本看出他所需解决的问题,人家需要帮助,你能给予帮助就帮助,人家有偏颇,你给他纠偏。但如果我们的心不清静,有傲慢,你可能会说,这个事情怎么不知道啊,指责别人; 如果你内心对别人有防犯,你可能会说,你为什么这样,或者是开始推托。内心有念头的,反应出来的都不是纯净的,出来是有杂质的。玄牝,如何能够生出玄妙智慧来。那颗至深,至幽,至静的心,就是我们的天性,人的天性保持不动,外面的事情过来了,自然有应对。玄牝,玄妙智慧的源头,自然生发的,有时候我们与人聊天,他总是在与你推来推去说不到重点,为什么?心不静,心浮在外面,所以每个人要学会把心沉下去,做谷神,方有玄妙智慧产生。

玄牝之门,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天性、真性,有玄妙智慧的源头,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实际上都用真性在交流,或者说都能交流到真性,什么意思呢?都用真性在交流。本来两个人都没有用真性在交流,但是呢,一个人因为会引导,而慢慢的引导,感化到对方,也用真性去交流,由两个人到三个人到所有人。所有人都有玄牝,所有人的玄牝集合起来,所有人都用玄牝做事情,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世界就是一片安祥,一片宁静,那就是人间净土,人间极乐。玄牝之门,打开我们那道玄妙智慧源泉的门,他后面是道,推开那扇门,里面是广袤无边的道,道体就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道体里出来的一部分。就好像我们每个人是由母亲生出来一样,我们的天性都是从道里面出来的。

玄牝之门的后面是广袤无边的大道,就像打井 ,每家都有井,每一口井里面都有水,井里面的水是分开的,还是一体的? 每家的井看上去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下面的水源是一体的。就像玄牝之门 一样,看上去每个人是不同的,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打开这扇玄牝之门,背后的道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广袤的天地,同一个广袤无边的大道,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本体,所以叫同体大道,生育天地,生天生地,天地由此而生,是为天地根。

天地根我们要会用,去除小我,去除我执,进入到自己的天性,再去感知别人的天性,能与别人感知天性,帮助别人认识真正的自己。当人能够回归天性的力量,那是与自然相合的,是极其快乐的。

绵绵若存,看上去好像没有做什么,其实大家在天性中很快乐,而且是长乐,所以叫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勤,不刻意去用它,不会整天去烦它,累它,而是用之则应,去之则尽,不会造作,这叫做用之不勤。

总结第六章,讲三个最核心的点,第一,我们的天性是什么?第二,每个人的天性后面都是一个根本的大道。第三,用道而行,依道而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