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孩子个性问题?

孩子超喜欢粉色,太依赖别人。脆弱,敏感,胆怯,注意力分散。艺术,拼读和记忆力有天赋。情商不高,但右脑发达,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克服她的缺点发展她的长处啊?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1)一、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完成依恋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由于母亲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哺乳,孩子开始由原型自恋状态转变为对他物依恋,开始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自己的母亲,感知他物的存在,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心情不佳,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或者没有亲自喂养孩子,让别人代养,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或者非常困难,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如果孩子不能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边缘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很关键,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抚慰,给孩子接纳、温暖和爱,让孩子与你形成信任、安定、亲密的依恋关系。有一些母亲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工作忙碌或居住环境不太好,而担心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这种担忧是过虑了。生物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寻求生存的本能,婴幼儿也是—样,他们会主动地让自己与环境相适应,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会用哭闹、大笑、眼神或手舞足蹈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或欲望,以达到被安抚或被照料的目的。对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切忌熟视无睹或不理不睬。大人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实际上是促使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的过程,大人的回应可以激励孩子与人交流,促使孩子形成依恋。有些家庭会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母亲外出或母亲生病而不能带孩子,在孩子两岁之前没有形成亲子依恋,孩子会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呢?如果出现了怎么办?答案是孩子不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出现了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父母依恋的心理需要可以因为环境的不允许而暂时压抑下来,等到环境允许时再进行补偿,孩子一样能与母亲形成依恋。但需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五岁之前完成。孩子的心理发展虽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但大体上也是有阶段的,错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最好在孩子两岁之前给予他足够的关怀,如果没有,就必须在五岁之前进行补偿。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喜欢,与孩子增加身体接触,给孩子拥抱、亲吻和照料,与孩子形成亲密依恋,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十分重要。与父母形成良好依恋的孩子心理会更健康,性格也更完善。他们一般情商较高,能与别人较好地共处,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他们一般具有善良、宽容的性格,知道爱别人,有同情心,容易与别人产生“共情”。他们大方开朗,积极热情,自信并且自尊。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倒下,也不会因为一点事情耿耿于怀,怀恨在心,这样的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即使挨打挨骂也不会在心中埋怨忌恨,一般也不会做让父母很伤心的事情。反之,依恋不足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骂,否则更易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甚至会仇恨父母。当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为了更好地与孩子重建依恋,父母必须做以下几点:1.少批评孩子由于孩子不在自己身边成长,一些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特征看不惯,急切地想纠正孩子,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对。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作法,会让孩子感觉无依无靠,茫然混乱,很不适应。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要给孩子充分的温暖、关怀和爱,让孩子信任你,不要轻易地去批评指责他,如果非说不可,也要委婉一些,你可以温柔地说:“宝贝,你这样做很好,但妈妈有一种更好的办法,要不要试一下?”2.不要与孩子过度亲热孩子对你的适应肯定有一个过程,与你形成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肯定也不会在一朝一夕完成,所以你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要着急,不要急切地向孩子表达你的过分亲热。否则,很有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进而引发孩子的焦虑害怕,大人自身也会产生失败感。3.不要排斥原来带孩子的人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不接受自己而生气,嫉妒原来带孩子的那个人,甚至排斥那个人,在孩子面前说那个人的坏话。这样做很不好,这会搞乱孩子的思维,让他产生不安、恐惧和茫然的混乱感觉。4.不要扔掉孩子的旧物件对孩子一直保留并随身携带的旧玩具、识字卡片或儿童书等旧物件不要随意丢弃,也不要马上给他买更好的,因为那些旧物件陪伴了孩子好长时间,对孩子保持内心的平静很有用,是孩子早期依恋的替代物。要暂时给孩子留着,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对它们失去兴趣,进而接受父母,接受新的生活。总之,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完成依恋,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必须用巨大的温暖、博大的爱去拥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亲情的阳光中一天天茁壮成长。二、少儿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寻求认同进入少儿期,孩子长大了,同时他的心理也在变复杂,所以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也变得多起来。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孩子必须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孩子从对母亲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学会接受父亲和他人,接受父母的管教和引导,听父母的话,解读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并按照去做,明白什么是父母允许的该做的,什么是父母反对的不该做的,同时能用语言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孩子在与父母进行分离的同时,开始把目光投向外界,试图从社会、学校或邻居那里寻求认同,这时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开始建立,比如自尊、自信等。孩子的认同从很早就开始萌芽了,早至一两岁他开始认识到自我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只是一种对身体边界感的认识,是一种低级的自我认同,到了少儿期是自我认同达到最强的时候,并开始积极寻求他人认同。少儿期的孩子完成与父母分离的同时,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1.对情绪的认识、感受和调控孩子进入少儿期之后,开始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兴趣,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情绪。向孩子说明哪些是喜悦,哪些是愤怒,哪些是伤心,哪些是快乐,让孩子去尝试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并把体验向父母说出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无所谓好坏的,它是人面对一些事情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心理反应,但情绪需要调控,要知道如何释放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情绪释放的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在大街上尽管你十分气愤,但也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又哭又闹。此外,还要让孩子明白情绪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类型,男女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表达方式才有好坏之分,所以你不应该在孩子哭叫、吵闹、摔东西时就大声地骂他,狠命地打他,因为人有了情绪时是需要发泄的,正常健康的人也应该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长为“三棍子打不出个屁”的“软蛋”,就不要让他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你要告诉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办法,否则孩子会成为不讲道理的无法无天的“暴君”。当孩子发脾气时,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愤怒,也知道你很委屈,但是,你可以用哭来告诉我,你一定要买那个玩具,不过你乱摔东西是不对的,我不能给你买。”这样,孩子就知道了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才会使自己的情绪跟着自己一块长大。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2)2.寻找认同,获得自信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走进幼儿园,开始与家庭之外的人打交道,这实际上是孩子初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小伙伴的不喜欢、学习不顺利或比不上别的小朋友而不自信。他们突然间感到自己是那么弱小无能,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么完美无缺,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从没有像爸爸妈妈那样夸奖自己,他们的自信心一点点地动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种“社会”上的受挫会使孩子重新钻到父母的羽翼之下,像幼年时期那样依恋父母,想从家庭中重获自信和力量,得到肯定和赞扬。这时家长要及时地表扬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同时对孩子受到的打击和挫折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减少孩子们的自我怀疑,每个自信的性格背后肯定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去支撑它,父母也要帮孩子建立这样一个支撑,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在众人中独立突出,比如唱歌、写字、画画、运动等,不论哪一项,让孩子感觉到优势就行,这样孩子构建自尊或自信时就有了材料和底气。切忌拿放大镜去夸大孩子的缺点,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让孩子悦纳自己,接受他人与社会,对孩子的积极进取是很重要的。3.儿童期性教育这个时期要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知道男女的某些差异,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提前,性教育也可以提前进行,针对不同孩子的生理发育和思想状况父母要有所不同。近些年来性侵害的行为越来越多,父母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这在本篇的第四章中我们会专门论述到。三、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调和矛盾一般把孩子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充满了各种挑战、困难和矛盾,这一时期,尤其是孩子升入初中后,家长会觉得孩子变了,变得不顺从、不听话,亲子关系也不太自然,不太和谐,有时甚至是对抗的带有敌意的,总之,这时的孩子变得反叛又矛盾,他们的情感强烈又细腻,固执却又多变,有时否定一切,有时盲目崇拜,有时喜欢谴责,有时又无视道德,父母常会感到孩子变化得难以捉摸,是个不可理解的矛盾体。同时他们与父母不再亲密依恋,与父母关系开始恶化疏远,他们开始不再凡事都对父母说,开始学会把真实的情感藏于内心而不表露,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这时父母会开始恐慌,因为孩子变得如此陌生,如此反叛不听话,可实际上,他们在内心中是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助的,由于父母不理解他们,他们才封闭内心的,或者有一些情绪反应,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就是混乱和矛盾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孩子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尤其是性的成熟,这时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人际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力等。他们的生理和社会需求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太迅速,以至于心理发展显然跟不上生理发展速度,他们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父母理解了这一规律,就会减少亲子之间的隔阂,正确面对和科学处理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三大矛盾冲突:1.性成熟与性心理发展滞后的冲突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觉醒,孩子产生了性心理并受到性成熟的冲击。性的成熟使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开始遗精,这使少男少女感到困惑和不安。女孩可能由此而产生自卑、害羞,甚至身为女儿身的愤慨,而男孩往往会出现手淫并由此而责备自己,体验到无耻下流等消极情绪。另外,性成熟使孩子的情感由同性转为异性,开始对异性有莫名的好奇和幻想,并产生了对性的渴望和冲动,产生了一些与性有关联的新的情绪情感。但由于羞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他们不敢公开表露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因此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感,处在一种矛盾和混乱之中。2.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他们有了和成人一样的体型和性能力,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在思想意识上重新回归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权威,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进程,他们的人格特点、思维能力、社会经验等还很幼稚,与成人有较大差距。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情绪情感也是游移不定的,意志力和毅力也很差,社会阅历十分欠缺。因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怯懦,既自尊又自卑。3.想独立又无法独立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批判,喜欢谴责,喜欢否定一切,喜欢蔑视权威,喜欢不顺从,希望自己独立自主,不受约束。他们讨厌父母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头到脚一一关照,讨厌父母处处限制自己,不给自己自由,因此会由于逆反而顶撞父母,反抗父母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理解、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青春期是家庭和社会的边界地带,是“风暴和紧张”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和,就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这时协调孩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很重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一些权利给孩子孩子青春期以前,凡事都听父母的,父母也万事包办,可到了青春期就变了,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开始强烈地寻找自由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这时如果父母还事事干涉,要孩子凡事都听自己的,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适当地表现出谦虚,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妈妈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不了解你们这一代的想法,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直接跟妈妈说好吗?”青春期的孩子要寻找自己的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往往试图先“打败”家里的父母,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与孩子争“地位”,而是适当地让步,尊重孩子,有些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尝试着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感觉到父母把他当“人”了,反过来他会更加尊重父母,还会慢慢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应该分担家庭的责任,给父母分忧,进而成长为一个有决断力、有责任感,明辨是非的男子汉。相反,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点权利,一点空间,偷看孩子日记,查看孩子信件,只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孩子乖乖地向父母让位,放弃成长的权利,凡事都听父母的,在短期内,父母可能会很得意,“谁说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反叛,我家儿子就啥事都听妈的,比你家的孩子乖多了。”殊不知,这样“乖”的后果,孩子将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学不会自己去思考做决定,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了硕士、博士,也是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矮子。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情商低下。另一种是孩子对抗父母,凡事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越不让干什么,我偏干什么,什么让父母伤心生气,我就干什么,这样就引发了亲子之间无休无止的矛盾冲突。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3)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分一些权利给他们,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看,这很重要。2.给孩子失败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盲目、自大、自负,受到挫折时又深深自卑,这时父母应给孩子及时的欣赏和支持,孩子这时的许多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矛盾和混乱的,父母不必马上试图给孩子指出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你那样做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在孩子身上,把你的价值观硬塞给孩子,每个人都是在矛盾冲突和失败挫折中长大的,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吧!让他在失败中长大。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他一直没有内心冲突的体验,没有失败的痛苦,他就永远也长不大。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两面性的,许多价值观都是相反的,他们体验着这种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父母不必急于替他们做选择,只需用一种欣赏、感兴趣的眼光分享孩子自我选择的价值观、概念、美感和逻辑。也许,他们的选择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些可笑的思想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打上了他们独特的思维烙印,尊重孩子就是从允许他们犯错开始的。家长要做的是教给他们社会规则,告诉他们:“你内心的想法虽然好,但是具体实施时必须按社会规则办事。”这样孩子就可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和差距,就不会因为想象与现实的分裂而痛苦,就会在两个层面悦纳自己。许多成年人的痛苦都是由于分不清想象与实际的差距。3.以退为进孩子逆反,与大人较劲,这时父母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切不可与孩子硬对硬,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比如你儿子特别爱打游戏,你可以说:“儿子,妈妈不如你啊,连最简单的游戏都不会打,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孩子听了肯定很高兴,当你逐渐表现出迷恋游戏时,孩子可能就会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潜在目的就是寻求与家长分离的空间,如果父母也爱玩游戏,他反而会失去兴趣。我有一个朋友,他儿子是哈日族,卧室里挂满了日本的东西,贴满了日本影星的巨照,穿着有破洞的牛仔裤,学日语,吃饭还非得去日本餐馆。他妈妈非常心急,给他讲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可他说:“我都知道,可这是两码事,我讨厌日本但不一定要讨厌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再说我了解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他们。”“你看,他还振振有词,真拿他没办法了。”他母亲唠叨道。我向她建议,让她装成是哈日族,把日本影星贴在墙上,也听日语歌。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儿子把照片都揭下来了,破牛仔也脱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和父母有区别。他妈妈一下班就拿起初级日语读,读得磕磕绊绊,她儿子就会不耐烦地说:“老妈,求求你别学了,日语真难听!”其实孩子不一定真的喜欢某个东西,他只是在向父母“示威”,你不让我干的,我偏去干,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逆反现象,如果你不反对他,反而认同他,他反叛的动力就会消失。4.对孩子的想法不要马上否定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荒谬的、过分的要求。这时你也不要马上否定他,你可以向孩子说:“你的想法很棒,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接下来你该怎么实施它呢?”这样的问法可以让孩子重新认真考虑自己的想法,假如你否定他,他反而更坚决。当你准备认真听取他的实施计划时,你会发现他什么计划也没有,他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承认,不一定要认真地把想法付诸行动。明白,所有青春期的孩都爱想象,都会时常冒出几个幼稚、荒唐的。。。。。 (待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6
软弱的后天原因主要是家长造成的,家长的过分包办代替是造就性格软弱的根源。任何解决?

(1) 让孩子大胆做事:做符合他年龄段的尽可能多的事。对孩子事快乐!做事是享受着学习和体现自己能力的快乐的过程,剥夺孩子的这个机会,就是让孩子失去在“做事”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过程了。

(2) 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地大胆说话:关键事家长要自己表现出大方和积极在公共场合用语言交流;也可以带孩子到户外空旷地方让孩子放声叫喊和唱歌。

(3) 让孩子得到大胆独立做事的锻炼:如果孩子做事失败或偶尔有什么不好行为,也不要对性格软弱孩子揭短、打骂,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一生性格内向和极端。

(4) 让孩子的大胆地去交朋友:用小伙伴去影响软弱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意让孩子交一些胆大的小朋友和比孩子大一点的朋友,让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做一些自己孩子不敢做的事,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是最好的改造软弱性格的方式。

(5) 教孩子一些大胆的特殊技能:让孩子能在小伙伴目前表现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建立强者的心态。比如让他抓小虫、会踢毽子等等。
第2个回答  2011-09-24
孩子热爱艺术就给她培养一下,脆弱和胆怯可能与她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也不好对孩子要求太高,要经常鼓励她夸奖她,让她有自信,那样的话才是成功的培养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多关爱她,这个要咱们做父母的坚持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9-26
让孩子多交朋友,多帮助朋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