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古代,封建等级较为森严。大体来分,基本上就是士农工商了。士大夫,自然属于整个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但是,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想进入仕途,基本上只有两条路,第一从文,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能够进士及第,那么就可以当官了。这是一条看似简单的路,但是,当时的科考大抵是三年一次,全国举子众多,能够进入三甲的就那么几人。屡试不中者比比皆是,考场中的白头翁也是常见的。而第二条路,就是习武了,或者考个武状元,或者从军立了军功可以当上将军之类的。但总体来说,任何一个朝代,战事总是有限的,而且这条路的风险性太大。所以,整个古代历史上,几乎大多数人都选择科考相对而言,唐代的入仕途径宽松一些。主要表现就是,即使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者落榜了,如果具有诗才,或者诗名远扬,经人举荐,也可进入仕途。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唐代,所有的文人几乎同时又是一个诗人。
唐代诗人众多,仅《全唐诗》收录的,就有几千位之多。但是,众多的诗人中,出类拔萃或者名声较大的,就那么几位。大多数的诗人,几乎都是默默无闻的。而有的诗人,可能就那么一首,甚至一句诗出名,而享誉了一时。
张继,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留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张继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流传下来的诗不到50首,但大多鲜为人知,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因为这首诗,他在文学史上才有了那么一点地位。
在第一句中,诗人写出了破晓的天空中,栖鸟啼鸣,秋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月落”“乌啼”“秋霜”“客船”,诗人用短短的七个字,就写出了四个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月落秋霜游船”图,堪为绝妙。而“乌啼”,带有一种悲鸣色彩,“霜满天”也使整个场景显得愈发悲凉,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句中,诗人写出了整整一夜,面对着“江枫”“渔火”,内心的惆怅,让诗人彻夜未眠。之所以说诗人一夜未眠,是因为上句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所作出的铺陈。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破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堪为古今之妙。张继凭此诗,在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2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5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8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11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