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火化场迁建工程设计人 中外建郑小刚

如题所述

设计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协调统一的手法,引入依山就势、引水生景、天圆地方、阴阳虚实的理念,先进的现代殡葬文化和高科技设备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火化场、殡仪馆建筑的形象,成为时代民政人文关怀的典范。
建设依据和必要性
目前,北京市殡仪馆设施建设滞后于北京市发展建设速度,原有殡仪馆从服务规模、硬件设施上已不能满足北京市民的殡仪要求与精神需求,与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很不适应。
现北京市的殡仪设施没有具备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成为殡仪服务设施的缺憾,在新建的殡仪设施中增设特殊告别火化区,以提高首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结合北京市长远规划,在门头沟区选址建设新的火化场,有利于北京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
 依山就势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殡仪馆建筑所要给予的则是一个富有尊严同时充满爱心的空间场所,它需要一块宁静、放松、愉悦的土地,还有这块土地周围具有一定规模的景观大背景,理想的地段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富于弹性的创作空间。基地面北的山坡也许并不是上佳的选择,但我们希望将这一劣势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善用光线,利用山势,创造一组高雅,深沉,明亮的坡地建筑群,并通过景观设计组织大面积的绿化植被和平和的水景,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凭借空间的感染力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 引水生景
水是生命之本,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优美自然环境的组成离不开水,水在风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而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说法。
基地所处群山中夹一条山涧,将山体分为两组,利用高地设置水池蓄水,将山涧水流引向主仪式楼的两翼形成环抱形式,以水的流动寓意生命的轮回,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将象征生命的水景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
 天圆地方
方案的构想是山脚下顺山势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圆,象征着“天堂”的轮廓,形成送别的场所,圆的中心是主体建筑之中心部分——业务楼,主仪式楼主体建筑是向南的半个圆形,方案中其它功能区的形成均围绕这个内核。业务大厅向南放射形成殡仪活动的主体建筑物——殡仪告别厅,主仪式楼的外围场地设计成正方形,寓意着古老的地“方”传说,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 阴阳虚实
“葬着,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咦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藏书》
穿过建筑群体的中心,东西方向设计一道纪念墙,将主体建筑和两侧的建筑连成一体,又将建筑与场地在南北方向上分成了两部分,北面是纪念广场和园林景观,空间上为“虚”;而在这道墙的南面则大部分为建筑实体,以建筑物内部功能为主,空间上为“实”
总平面设计
 入口
在基地的东偏北侧正对108国道过桥通道处设主入口,在此设入口广场,人们可在入口服务区的停车场停车,步行到业务大楼办理相关手续之后进入南侧的殡仪活动区;也可从此向南进入骨灰服务区停车,步行进入骨灰楼;主仪式楼北面是纪念广场,两侧下沉广场设有柱阵和水池;西边的大仪式厅和办公区单独设入口,使得办公与业务分开。
主体建筑首层东侧设灵车入口,从灵车入口可沿环形车道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灵车存放在西侧的专用停车场内。
 轴线构成
从北面的纪念广场穿过圆形的业务大厅,向南直到火化车间形成建筑的主要轴线,作为南北向的纪念轴线;东西方向轴线作为空间上的一条服务性的流线,西侧是配套服务区。
 功能区布局
火化场建筑群主要包括业务大厅、主仪式楼、大仪式厅(紧急情况处理区)、火化车间、毒品焚化室、骨灰楼、办公宿舍楼、餐厅、锅炉房、仓库等。
主入口服务区
主入口服务区主要包括入口广场,停车场,餐厅(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
 业务区
业务楼设业务大厅,丧葬用品销售用房,陈列用房,骨灰业务及其它相关配套用房。
 殡仪活动区
殡仪活动区的主仪式楼为半环形,包括两个扇区,内扇区由一组小型告别厅及其休息区构成,外扇区由一组中型告别厅及其休息区构成。
面向北面纪念广场的业务大厅,通过自动扶梯上至二层进入殡仪活动区,共24个告别厅,每区相互独立并自成体系,建筑南侧墙面全部使用落地玻璃,将室外自然风景引入室内,外向开阔的空间会使悲痛得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获得放松。
殡仪厅均有专用走廊与火化区及遗体处置区相连。
 紧急情况处理区(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
大仪式厅所在区为紧急情况处理区。由大仪式厅、火化车间、办公用房、室外悼念场地和配套停车场组成。
 遗体处置区
由灵车入口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该区设置1000平米地下停尸冷库。
 火化区
火化区作为各功能区的核心,位于整体建筑的首层南面位置,包括预备间、火化车间、监控室和工人休息用房,26台火化炉分置于两个车间内,火化车间设有观化室,火化车间通过专用走廊与功能区相连。,同时又与办理业务的家属相隔。
 毒品焚化区(此项建筑工程部分不在此次报审范围内)
位于场地的东南角处,包括室内焚烧室和室外焚烧场地。
 骨灰业务区
骨灰业务区位于业务大厅内,取灰处通过专用走廊与火化区相连,设一定面积的休息厅方便家属等候。骨灰楼位于业务大厅的东面尽段,是主入口服务区的对景点。
 配套服务区
配套服务区位于地段的西面,设有专用入口,将其与主体建筑群分开。配套服务区包括办公用房、食堂、浴室,南面为殡仪车专用停车场、综合仓库和锅炉房。
 材料&寓意
材料代表建筑的表情。
朴素的无色玻璃,洁净白色的铝扣板,原始的石材是我们选择的建筑语言,希望三者的组合可以创造出神奇的空间效果。大面积的无色玻璃嵌入原始的石材墙体之中。光透过纯净的玻璃进入室内,心情可以与自然温暖的接触,而厚重,粗犷的石材给人一种历史的感觉,告诉人们永远是什么。
 材料&运用
石材运用于首层部分,接近地面,接近朴实的土地;象征现代科技的金属材料装饰的墙面、屋顶和构架置于二层部分,其中大面积的墙面采用纯净的白色铝合金扣板,与首层的石材形成对比。
 造型&协调
火化场建筑群主要包括业务大厅、主仪式楼、大仪式厅(紧急情况处理区)、火化车间、毒品焚化室、骨灰楼、办公宿舍楼、餐厅、锅炉房、仓库等。
各个建筑风格统一而又各有特点。业务大厅地处地段轴线中位置而呈圆柱形,四周完全由通透的玻璃围合,屋顶有采光天窗,光线充足,尽收四周景色;殡仪馆围绕业务大厅成半圆扇形,中告别厅屋顶设计成弧形坡顶,象征亡灵的升华;大告别火化厅虽然平面由长方形组成,其位置因为建筑红线的限定关系而不能位于建筑群十字轴线上,但是顶设计成四坡锥形,使之成为了建筑群的另一个小型中心,象征这里也是吊唁亡灵的场所,与业务大厅相呼应,既分散又相互联系;骨灰楼位于东西轴线的东端,形成骨灰安放悼念区,故其建筑造型上纪念墙在有较大的面积,同时作为火化场主入口对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9
希望设计里增加火化热量利用的内容,在台湾已经有了,很环保把能量节约利用,体现了高层次的服务观念。希望尽快实施。
第2个回答  2011-09-30
北京市八宝山火化场迁建工程总设计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