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到西藏的最方便的路线,路程及注意事项,什么时间去西藏最好?在西藏半个月的开支预算多少?

如题所述

  http://www.whsws.org/read.php?tid=2824这里有详细的介绍!
  进藏须知:高山病及其防治(ZT)

  一般人员对高山适应能力: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力760mm汞高也就是一个ATA,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的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其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当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但一应的临界限度。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要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高原性低血压。

  高山病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有: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意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预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加摄氧功能。

  ▲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给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若有休克现象,应优先处理,注意失温及其他并发症。立即休息,将病患移至无风处,若疼痛严重,可服用镇痛剂止痛。如果仍不能适应,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治而愈。虽然如此,严重之患者仍需送医处理。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病机理长期居住高原者,机体能渐渐的适应高原地区的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各部机能有相应的变化及改变,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明显,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的氧分压之差随着登山高度的变化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与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初次登山者由于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那么机体要吸入更多的氧气进行代尝,海拔越高,大气中氧分压越低,机体缺氧程度也就相应加重,登山速度与劳动强度也是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除此之外,如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低温、受凉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高原不适症的临床表现急性高原病在短时间快速登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区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时间反回高原时都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胸闷、严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无力、腹胀、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浮肿等。急性高山反应一般多发生在登山24小时,一般进入高原1-2周内就能适应当地的高山气候条件。以上症状可自行消失,如症状不断继续加重可给予对症治疗,采用工酰唑胺剂量0.25g口服每天2-4次,上山前2天至登山后3天,该药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强的松5-10mg,每曰2次口服,上山后用劲天有利于减轻症状,此外还可适量用镇静剂以及各种维生素,及氨莱碱。高原肺水肿的临床表现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到达海拔4000m以上则发病,也可在快速登上2500m时发病,所以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可迟到3-10天才发病,症状如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严重者可有出现尿少,咯多量血性泡沫样痰,甚至神导不清,寒冷与呼吸并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也可为重要诱因。治疗上要早期给予吸氧,每分6-8lc,有肺水肿者可用50%-70%酒精吸入氧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禁大量饮水,尿速20-40mg,立刻静推或40-80mg口服,每曰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间注意补钾观察脱水有烦燥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也可采用0.25氨莱碱溶于50%GS40ml,缓慢静推以降低肺动脉压口服强的松或静脉缓滴入氢化可的松,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病情稳定后转到较低的海拔地区继续给予治疗。

  高原性脑水肿,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多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发病急,多在夜间,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脑部小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脑水肿。患者除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剧烈头痛,呕吐还可出现神导恍惚,抑郁或兴奋儋妄精宰症状,个别患者出现抽搐,以嗜睡、昏睡至昏迷、脉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系统头水肿和出血等现象。治疗首先连续给吸氧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用50%GS甘露醇,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急素E等治疗,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足够的能量促进恢复可的请使用中枢N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时的抗感染措施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到低海拔处继续治疗,有的登山者还会出现眼部综合症,出现视网膜出血。

  ▲预防措施:

  1、对进入高原人员都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状者都适应低氧环境,凡是心肺肝肾等有疾病的高血压Ⅱ期,严重贫血者都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实行阶梯上开,便逐步适应,登山速度至为重要。国内报道了3曰内进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原病发率为83.5%。而由2261m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m处时,发病率仅为52.7%(p?0.001),药物患者能暂时减少不适应症状,但并不能提高,甚至还会延缓机体对于低氧的适应能力,在登山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3、初入高原者应减少体力劳动,以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高原的劳动环境大多处于4000米以下,劳动能力影响比平原要降低30%-50%,应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等等糖和增加肺部弥散能力,以便提高机体进入高原的适应能力,绝对禁止饮酒,高山病人入睡时应最好采取半卧位,减少右心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5、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温,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加强粘膜及皮肤的护理,防止皮肤干裂。

  西藏地区景点门票费用一览(最新价目表)

  景点名称 文物级别 所在地 价格

  布达拉宫 国家级 拉萨市 100元

  罗布林卡 国家级 拉萨市 60元

  大昭寺 国家级 拉萨市 60元

  色拉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5元

  甘丹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0元

  哲蚌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5元

  小昭寺 国家级 拉萨市 20元

  扎什伦布寺 国家级 日喀则 55元

  萨迦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5元

  夏鲁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0元

  白居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0元

  宗山抗英遗址 国家级 日喀则 30元

  卓玛拉康 国家级 日喀则 20元

  曲德寺 国家级 日喀则 20元

  大唐天竺使出铭 国家级 日喀则 15元

  桑耶寺 国家级 山南 40元

  昌珠寺 国家级 山南 35元

  藏王墓 国家级 山南 30元

  扎唐寺 国家级 山南 25元

  朗赛林庄园 国家级 山南 20元

  拉加里王宫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吉如拉康 国家级 山南 20元

  桑喀古托寺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吉堆吐蕃墓群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列山墓地 国家级 林芝 20元

  古格王国遗址 国家级 阿里 50元

  托林寺 国家级 阿里 35元

  科迦寺 国家级 阿里 30元

  卡若遗址 国家级 昌都 25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