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如题所述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以下三个能力。

一是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群众工作贯彻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为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基层领导干部,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必须练好做群众工作这项基本功,不断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观念,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应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弄清楚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认识上克服官本位、特权观念、精英意识、轻视群众等错误的思想倾向,在实践上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错误行为,始终以深厚的感情、强烈的使命感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作风,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90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求真务实、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模范带头、争当先进、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党的干部队伍中,基层领导干部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想取信于民,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境界。如邓小平所说:“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

牢记宗旨,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群众是最讲究实际的。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从群众最迫切、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与时俱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适时适当地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努力把握群众的思想实际,放下架子,走进群众,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在同群众无障碍的沟通中,增进共识,深化感情;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提高群众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引导舆情,回应诉求,服务群众,提高群众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是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加强对利益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基层领导干部要在科学把握我国利益关系总体状况基础上,对本地区的利益关系进行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利益格局,科学分析利益矛盾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指向对象,对极易激化、演变为社会冲突的利益矛盾要提高警惕,建立有效的化解机制,防患于未然。

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得其所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利益差别是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象,但利益过度分化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中,必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当前,尤其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改革中付出较多、获利较少、能力较弱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增强社会活力。

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妥善处理利益矛盾,一要靠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倡导慈善精神,通过慈善事业,增进各阶层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二要靠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为群众的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同时对获利较少和利益受损者及时适度地进行补偿,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

三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不断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正常的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破坏性大、影响广泛的特点,应对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在第一线的基层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乃至行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基层领导干部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秩序和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要树立全局观念,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突发事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基层,不转移危机,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不欺瞒群众。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应急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并以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深刻剖析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心理上有准备,制度上有保障。

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有限的信息,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果断作出决策,以免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要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协同应对,有序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把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现场指挥能力。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制定的措施既符合原则又不失灵活。

公开信息,引导舆论。事件发生后,既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又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要善于同群众和媒体沟通,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多做宣传、解释、安抚、疏导工作。通过主要领导发表现场讲话、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电视广播实时报道等方式发布有关信息,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明确应对防范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消除谣言、误会和恐慌,缓解群众情绪,增强群众信心,最广泛地争取群众和媒体的理解与支持,为事件的妥善处置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认真总结,完善提高。一方面,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要从组织体系、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认真查找应急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要对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制定针对性的整改计划,进一步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2
以身作则,身正令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