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摘抄与点评 每篇300字 不少于9篇

在《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边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老人与海》,《哈姆雷特》,《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父亲长长的一生》(叶至善),《西厢记》中选择点评 急用! 跪求!!!

《边城》中人性的和谐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所以,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说,《边城》写的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正因为作者痛感三十年代都市的堕落、乡村的变异,才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发掘边城山民身上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颗与天地相谐的赤子“爱心”。人性本善,善的本质所体现出的就是“和”为贵。《边城》通过对亲属之情、男女之情、邻里之情和世态人情的描写,突出的核心是中国人传统“和”的思想,以人与人之间相处来体现一种人性中的和谐之美。
(一)亲人的和睦相处。《边城》中一脉血缘的厚重主要体现在父女情、祖孙情,兄弟的手足情。�
1.作者笔下,老船夫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去,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从来没有因身世冷落和影响翠翠,而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但他的爱,都因这一脉血缘厚重。
2.天保、傩送兄弟俩同时为爱情抉择,没有为自己心爱的人反目成仇,而按当地人所认可的对歌习俗,公平竞争。“月夜两个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当天保在因老船夫把唱歌的人“张冠李戴”下船渡滩落水而死后,在常人眼里傩送少了竞争对手,机会难逢,但他还是去寻找长兄,使手足之情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二)邻里的和气相待。船总顺顺 “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老船夫“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把坐船人给的零钱托到茶峒里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腰间或是放在搭船人的包袱上供人抽。在翠翠陷入无辜之后,茶峒城里的人在关心老船夫的去世的同时,给予翠翠这个孤女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安慰:对老船夫有些误会的顺顺带来了白棺木匣子,派人送来了米和酒肉,还准备在事情办完之后接翠翠到家住;就连当初被翠翠母亲拒绝的杨马兵,也来照顾陪伴她……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邻里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人敬佩。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邻里关系没有急功近利的成分,没有利益的争夺,在这块净土上似乎没有阶级矛盾,没有邪恶强势,有的只是邻里人情,和气友好。
(三)人性的和善本质。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他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而作者笔下湘西这块山城中人的“人性”正是自己在希腊小庙所要供奉的:爱与善,真和美。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他所崇尚的生命之美是未经社会文化所浸染的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是一种和谐之美。

(四)和谐的人生形式。在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性的同步发展,只有沈从文敏感的意识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间的冲突,意识到社会性和整个人性的背离。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相对理想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一种社会和人类自身建造的参照。
“边城的人生形式”是自然的、健康的,是寄托着沈从文全部社会理想与美的理想。他用这一“人生形式”去比照边城父老亲朋的博大与混沌,健美与庸懦,去鞭笞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市民的畸形与变态。这也是当时社会所缺失的,更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这种“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大概也不会有的。人性本源在于爱,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和谐是人对人的尊重和友爱,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是他社会理想和美的理想的呈现。
所以说,《边城》的和谐正是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获得表现,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也可以说,这也是他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尺度和内涵进行的哲学思辨,对人生状态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想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7
〈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性格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孤独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刚毅的性格、精湛的钓鱼术等勾勒出他已不仅仅是条硬汉,而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更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从他身上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让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乐观、单纯、孤寂及睿智。而且从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在当今的人群中也是罕有的。

  《老人与海》,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一场孤独的抗争。老渔夫桑地亚歌84天一无所获,就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孩子也去了别的船。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但他并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第85天老渔夫似乎行了好运,终于钓到了一条1500磅的大鱼。当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有机会的时候,他总是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它。因为这是他精神支柱,只有实现了,他才能继续那孤独难熬的日子。

  从与大鱼周旋,到驱赶凶恶的鲨鱼,他的整个奋斗过程都处于个人单独承受外界冲击的状态。在最艰苦时方能见人的最大承受能力。那怕是在他累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依然把那已经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骼架子的“大鱼”拉回岸边。“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象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也许老渔夫一无所获,但他却获得战胜强敌的胜利。正是在这个艰苦而孤独的奋斗过程中,才使得老渔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

  在整个与强大对手斗争的过程中,老渔夫的“硬汉”形象鲜明而突出。这个“硬汉”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我们看到桑提亚哥这一主体形象身上, 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作品“硬汉”模式卓绝的特性, 如压力下的冷静和优雅风度等,而且海明威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前景的看法, 他认为人类挑战自己生理极限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外在的一切,只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会取得成功。老人捕鱼虽然最终失败, 但他却战胜了自己,他依然梦见狮子,同时也正谋划着下一次海上作业,我们从这里看到桑提亚哥的意义已不仅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渔民或老人, 也不在于他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人,他已经是作为一种象征,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而这也是海明威作品所追求的, 他曾强调,“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次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所以, 当他动手塑造这个人物时, 他几乎是倾诉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 而小说所达到的高度也正是海明威本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从硬汉的雏形尼克到“迷惘一代”的巴恩斯和亨利,再到乔丹,最后到桑提亚哥,海明威作品“硬汉”形象的发展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所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逾越的。从早期海明威的作品和塑造的人物可以看出, 他对世界的看法基本是悲观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大拳击场, 斗牛场, 残忍血腥, 死亡往往不期而致,每个人自身的命运是无法把握的。每个人都在场内, 遭受别人糟蹋或糟蹋别人,生活空虚而无意义。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有创伤, 充满挥之不去的悲观情绪。作品的主题总是“迷惘”, 直到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成功, 他才把个体生命的坚韧性弘扬到了最高境界。从外貌特征上看, 桑提亚哥是一位老头, 而《永别了, 武器》中的亨利,《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巴恩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都是青少年, 精力充沛, 具有极大的体能。而桑提亚哥苍老又背运, 可他没有心理创伤。巴恩斯失去了性功能, 亨利失去了爱妻, 他们悲观绝望, 消沉迷惘, 虽然在重压下也能保持风度, 但总显得无奈、失落, 具有某种逃避倾向, 如酗酒,过分追求情爱。但在桑提亚哥内心, 一切已归于平静, 归于坦然, 正如故事中所说, 他不再梦见女人, 不再梦见战场,只梦见非洲、那褐色的大山和威猛的狮子。桑提亚哥是其他“硬汉式”人物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文学人物, 桑提亚哥对与整个人类具有深刻的寓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3
《茶馆》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而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