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越细越好 另外要条理清晰 满意的话再加分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类复习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 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十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九、带有“三”的知识点:
1、三次科技革命:P55
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P34第一段2-4行。
4、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P50、P53、P59。
5、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7、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三步走战略:P88第二段第3行……P89第一段。
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新型民族关系的三个特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5、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6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一道难解的题
1、什么是PRED问题?
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
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往前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二、行进中的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现状:
①18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此后,人口增长迅速;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
②世界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则增长过慢,甚至出现0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什么问题?人口应如何发展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
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贫困等;
----对策: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会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制度负担沉重。
----对策: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既不能太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资源出现短缺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地位、分类:
概念:自然资源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地位: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获取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失去平衡的环境
1、环境的含义、地位:
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地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工业社会时遇到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3、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酸雨曼延、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在古代,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高速增长。
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点: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速度快;④人口分布不平衡。
3、我国人口现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①人口过多,降低资源与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③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减少。
4、人口政策
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数量与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①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②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③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口出生率下降;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概括:我国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中国的资源问题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1)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是:资源短缺。
原因、特点: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资源基本现状)
②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利用率较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③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
2)基本国策: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3)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和节流:
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节流: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②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科学技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循环经济。
③跨区域调配资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工程,解决资源区域性短缺问题。
④立法:制定《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4)我国如何应对水资源危机?
①跨区域调配,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②农业生产采用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解决灌溉中水的蒸发、渗漏问题,节约用水。
③在生活中提倡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④保护并治理水资源,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国策:
1)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2)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指什么?
①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②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结论(危害):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
具体措施:
①加大生态建设:建设“三北”防护林;防治荒漠化;
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工程。
②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治理大江大湖的水体污染;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等。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1)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3、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哪几个方面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相互协调。
4、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中国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事例: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禽—沼—果—鱼’的良性循环立体的生态模式农业,“桑基鱼塘”、“垄稻沟鱼” 、“垄稻沟虾”等生态模式农业。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加强立法,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通过法律保护和促进。
4)作为公民,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7、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也称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②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③应对加入世贸挑战,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2个回答  2011-10-11
谷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