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包拯是几品官职啊

如题所述

宋朝的包拯是从三品官职。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而在宋朝时期龙图阁学士位在枢密直学士下,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多以特恩加赐内外官,带此职者皆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到神宗元丰改制,定为从三品,所以包拯的官职是从三品。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

《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并不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图阁直学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9

根据对史料记载的了解,整理出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史载包拯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不过宋代控制军队极其严格,并没有多少实际调动部队的能力)。

包拯生前根据职务不同,权力大小也有所变动,长期在地方做官,也就相当于一个现在市长,但权利较小,司法财政军权都不在其手中,剩下的行政权也要与“通判”平分,权力可想而知。包拯是几品官?后来调任中央,但所担任职务也都没有多少权力换句话说,不止包拯,整个宋朝官员的权力都是较前朝小的,同一职务往往分成若干官员共同管理,避免专权跋扈之臣出现。

包拯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宋制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宋时君主比较开明,即使官员品级不高,其实也有说得上话的时候。所以即使包拯品级不高,也在皇帝心中有一席之地。

附唐宋散阶官品级表:

文官散阶列表(括号前为唐、后为宋)

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正二品)特进

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议大夫(正四品上)正奉大夫

通议大夫(正四品下)中奉大夫

太中大夫(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中大夫(从四品下)中大夫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奉大夫

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请大夫

朝议郎(正六品上)朝奉郎

承议郎(正六品下)承直郎

奉议郎(从六品上)奉直郎

通直郎(从六品下)通直郎

朝请郎(正七品上)朝请郎

宣德郎(正七品下)宣德郎

朝散郎(从七品上)朝散郎

宣义郎(从七品下)宣奉郎

给事郎(正八品上)给事郎

徵事郎(正八品下)承事郎

承奉郎(从八品上)承奉郎

承务郎(从八品下)承务郎

儒林郎(正九品上)儒林郎

登仕郎(正九品下)登仕郎

文林郎(从九品上)文林郎

将仕郎(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散阶列表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武将军、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从六品上)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从七品下)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以上列举若是对您有所帮助,请顺手点击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2
1、宋朝的职官几乎是历朝历代最繁复的,要说一个官员是几品,很难;
2、宋朝官品很值钱,宋朝宰相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正六品就具备了当宰相的资格。跟清朝那种一个军舰舰长,现代眼观就团级上校,就能正二品、从二品,甚至“头品顶戴”的通货膨胀官品,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3、宋朝一个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往往同时有很多头衔(散阶、本官、勋、爵、贴职、差遣、食邑等等)。各个头衔都有相应的等级。有的用于评估资历决定袍服排名、有的用于评估功劳、有的评估能力决定权利、有的评估文学地位决定地位、有的评估恩宠决定荣耀……
4、包拯死前最后的文字是: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5、总体上讲,包拯属于宋朝的高级官员,但不是太高,不是最顶级的那一层次。如果按照宋朝职官志散阶定袍服这一点来说的话,明确的说,包拯是“从六品”。因为包拯有个硬伤——工作资历很短。包拯29岁中进士,却回家尽孝,到39岁才出仕参加工作。
6、我们现在分析下包拯的文字:
【直龙图阁】:阁贴职,高级文官的文学荣誉,这个直学士不太高,头上还有N个的“某某殿学士”;本阁上面还有学士、直学士、侍制等
【枢密副使】:职,包拯的真正工作职位、主管军队调动军事决策的第二号人物;
【朝散大夫】:散阶,根据资历、学历来升迁,决定你的官服颜色、参加大型礼仪活动、大朝会的官员队伍排序。从六品;
【给事中】:寄禄官,也称本官,决定你的工资收入,正四品;
【上轻车都尉】:勋官,表彰你的功劳,正四品;
【东海郡开国侯】:爵,贵族身份,有一笔丰厚补贴,从三品;
【食邑一千八百户】:食邑,名义上贵族享有封地收入,无实质好处;
【食实封四百户】:食邑,享有一年一户50文的额外收入;
【赐紫金鱼袋】:高级官员最高等级配饰;、
【赠礼部尚书】:死后追授的荣誉官职,从二品、
【谥孝肃】:高级文臣死后的追赠荣誉,属于第二等级,第一等级会有一个“文”字。
7、中国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官员可以随便杀人不负责的。除了元、清这两个野蛮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规定,蒙古人杀死汉人,赔偿一头驴。清朝初期也有类似规定。其他时代,也只是某些高官子弟、家奴用来吓唬老百姓而已。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8
包拯资料,包拯介绍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中央决策机构的9个成员之一
按照宋史来看 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
人物姓名:包拯
政治家
[北宋·政治]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
其父包令仪是进士,任七品虞部员外.1027年,包拯29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长达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岁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知县.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功昭百代,政迹赫然,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至今为后人所敬仰.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可寻包公当年风采.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所称道,世代相传.
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此时正在守孝期间,未登仕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而“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此是包公为官准则,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欲成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须经历万千磨难,顶天立地,何惧狂风骤雨,狂魔乱舞?粗良之钢,绝不能作钓鱼之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此是包公从政目标,致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仓库充盈,燕雀欢喜;除尽杂草,开荒种植,令兔狐处藏身而发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他时刻警戒自己要遵从圣贤训诫,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竭力,勿使自己遗臭万年,让后人唾骂羞辱.
他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大茔”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现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无非要使墓土成为一片净土,使千秋万世子孙皆清廉为民,不负祖训民望,上无愧于苍天,下仰然于良心.果然,后来的包绶、包永年生前均为官清正,死后葬仪简朴,不愧为包公子孙.
包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实乃一大善人.不单英明决断,处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权贵,极力主张“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忧国忧民,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不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当然的,世人皆对他奉若神明.
明间传说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将如云,辅助大业.“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兼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等于公堂前侍奉在侧.公孙策,清于观人之术,医卜星相、奇门数术,无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为游侠,称“南侠”,武艺超群,行侠丈义.后追随包公,受皇帝赠“御猫”,御前四品带刀侍卫.
包公在众人扶持下主持正义,屡破奇案要案,为律法一片“青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03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枢密副使应该相当于二品。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中央决策机构的9个成员之一,按照宋史来看,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包拯史载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不过宋代控制军队极其严格,并没有多少实际调动部队的能力)。
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开封府尹前是江宁府尹(从三品)后于嘉佑二年升任开封府尹(正三品)。 开封是首都,所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