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如题所述

对于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其中近代对鲁迅的评价,有以下内容: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开始对鲁迅进行批评甚至否定,这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他们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认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

客观的观点,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另外,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奉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正确看待鲁迅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1、从偏激的特点来看。

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

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人肉筵席的厨房”。

2、从逆反思维来看。

鲁迅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鲁迅对传统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透过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

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雍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中所写的。

3、从语境来看。

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鲁迅提出要“少看中国书”,其中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

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时,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

如在《青年必读书》1925中,曾“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进行分析。

4、从实际内容来看。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

如“存天理、灭人欲”,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糟粕,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进行分析。

如鲁迅所处的时代:一方面“外敌入侵、挨打割地赔款、签署不平等条约“,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警醒众人,肯定要大声疾呼。

5、从坚决反对折衷调和的立场来看。

这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对折衷调和的立场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如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

6、从对民族文化的分析态度来看。

①主张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

如1907《文化偏至论》,提出民族文化与世界潮流会合,应更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②他在做两方面工作:

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如因为是文学家,鲁迅在创作中更多表述一种情感、精神,对传统的批判表现得很决绝,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此外应看到,鲁迅在批判之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

如整理22部古籍,《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还收集大量碑帖、拓片,试图写“中国书法”变迁史。在北大上课时并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著作,

鲁迅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与魏晋文章一脉相承。刘半农曾送对联说:“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③他对民族文化进行“价值重估”,即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传统重新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

如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褒贬鲜明,独到眼光,绝非不负责任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块倒掉。

例如,鲁迅指出传统文学“中常见的“大团圆”、“十景病”,认为其功用就是粉饰现实,制造瞒和骗的大泽。但鲁迅对传统文学也并非一概否定。

他也发现和肯定了古代文学许多优秀的值得传承和借鉴的成分。如对《红楼梦》,认为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其肯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手法。

总之要看到,鲁迅既对传统文化激烈批判,同时对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解释者,在其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学新文化的东西。即价值重估。其实在鲁迅时代,也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这样的人,跟鲁迅一样,对传统文化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