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踩了经验主义的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准备家人早餐。

因昨晚偷懒,未提前预约汤,只能将就喝开水冲的黑芝麻糊。

我快速打开芝麻糊桶外封口,看到锡纸盒上扣着塑料勺。

让我想起孩子小时候买的一种玩具,上面有类似的包装,零件于零件中间粘连着,估计设计的初衷,害怕零件丢失,用手轻松就能把零件拿掉,我想当然的以为这勺也和那类似。

谁知,我试两次都不行,我加大力度,右手扶着桶,左手大拇指牢牢地抠着勺子,手臂使劲向上提,勺子终于取了下来。

就在勺子下来的同时,感觉自己的手,有种钻心的疼,以为用力太猛被勺子艮住了,仔细一看,破了块绿豆大的皮,鲜红的血随着破的皮慢慢晕开来。

糟糕,看来伤口比想象的深。

坏了,要影响近段时间做饭。一边想着,一边找创可贴,幸运的是,家里还存有,快速打开贴上。

人就是这样,平时健康的时候,基本没什么感觉,但当手指受伤时,才发现特影响生活。

这是我经验主义的想当然,带来的麻烦。

生活中,很多事情,多数人都有想当然的认为,凭借以往经验做事,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古今中外,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

一头驴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又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半天,也没有站起来。它绝望了,索性躺在水里休息,不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驴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庆幸。

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它想。

于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变轻了,便要站起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头驴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

当我们嘲笑驴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那头驴啊!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轻视理论,重视实践经验, 过分夸大感性经验,把自身狭隘的和局部的感性经验当成到处可以照搬的教条。

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经验主义更多起源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觉。

从主观出发,行为上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损失甚至失败。

传说明代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只是书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黄花”乃菊花,它敢与秋霜鏖战,又岂会让秋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呀!

于是,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自持,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这两句续写的诗,心里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何谓菊花无落英?因为王安石所咏之菊乃一特殊品种,此菊花产于黄州。

因此玉安石次日上朝,撺掇皇上把苏轼贬到黄州。朝廷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又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

一日,他约了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花瓣纷纷落下,满地金黄。这时,他自然想起为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一时间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终于明白自己被贬的原因了——王安石是要自己亲自体验呀!

这个例子也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经验主义的危害。

经验主义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落后于客观形势、保守、盲目、偏执、狭隘。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把自己变成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绝对地对立起来,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即经验的作用,轻视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把局部经验绝对化,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

这种人最易上当受骗,因为他不重视理论,难以识别真假。

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分析对比,而不是依靠经验来做。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亲身实践、认真总结、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