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与洛阳哪个历史好

快啊 怎么没有人回答啊 我急 啊

  咸阳:
  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
  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升为次畿。五代、两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
  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
  殷商时期,咸阳称做“程”。
  西周王朝,称毕国。
  武王都于镐京,其地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当为畿内所属。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栎阳。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城咸阳,筑冀阙。
  秦都九迁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涀渭之会、泾阳、栎阳、咸阳),而咸阳为其最后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咸阳。
  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这些贵族公子不事生产、豪华奢侈、斗鸡走狗、生事滋扰。当时咸阳五方之音充侈境内,所以古称难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代名词。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设立咸阳分区,辖咸阳、长安、户县、周至、兴平、武功6县。
  1950年5月咸阳分区更名为咸阳专区,撤销邠县分区,其中醴泉、栒邑两县划归咸阳专区;
  撤销三原分区,所属的三原、泾阳、淳化、高陵、富平、铜川、耀县7县划归咸阳专区;咸阳专区的长安县改由省直辖;武功县划归宝鸡专区。
  1952年5月政务院批准撤销咸阳专区,所属的咸阳、鄠县、铜川3县及咸阳市改由省直辖;富平、三原、泾阳、高陵、耀县5县划归渭南专区;栒邑、淳化、兴平、醴泉、盩厔5县均划归宝鸡专区;设立咸阳市,以咸阳县的城区及钓台区七里乡、珠泉乡石都村一带为其行政区域。
  1958年11月撤销咸阳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咸阳市。
  196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省直辖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划归咸阳市。
  1961年8国务院批准设立咸阳专员公署。西安市领导的鄠县和咸阳市领导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及省直辖的三原县和新设立的淳化、邑县、长武、永寿、醴泉、泾阳、高陵7县划归咸阳专员公署领导。
  1966年6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咸阳地区的咸阳市划归西安市管辖。
  1969年10月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由咸阳市迁至兴平县。
  1971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市代管的咸阳市划归咸阳地区,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由兴平县迁回咸阳市。
  1979年10月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咸阳地区和县级咸阳市,咸阳市升为地级市,将咸阳地区的兴平、三原、礼泉、泾阳、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县和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咸阳市设立秦都区,以原县级咸阳市的行政区域为秦都区的行政区域;原咸阳地区的户县、周至、高陵三个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咸阳市渭城区,以秦都区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兴平县,设立兴平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兴平县的行政区域为兴平市的行政区域。
  洛阳:

  古都历史

  朝代 名 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浔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毫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太甲、盘庚 前1600年-1046年
  西周 王城
  成周 王城(涧河两岸)
  成周(白马寺东)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王城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悼王及赧王,共14王 前771年-前520年
  及314年-前265年
  东周 成周 成周(白马寺东) 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 前519年-前314年
  西汉 雒阳 成周城(白马寺以东) 高祖 前202年-前200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献帝,共12帝 25年-22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元帝,共5帝 220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怀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孝武帝,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京 隋唐故城 隋炀帝至皇泰帝共两帝 605年-619年
  唐 东都 隋唐故城 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帝共七帝 638年-904年-907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则天大圣皇帝 690年-705年
  后梁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太祖、朱友圭 、后梁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五代宋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7年
  后晋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高祖 937-938年(约2年)
  中华民国 洛阳 洛阳市 林森(国民政府主席) 民国21年(1932年,1年)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周、战国韩、汉、曹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十五个建都朝代,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陪都朝代,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注释: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行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今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辖区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政府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25
咸阳: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
洛阳: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哪个历史好:若论历史,应数洛阳。
第2个回答  2012-01-25
洛阳!
第3个回答  2012-01-25
咸阳是今西安,洛阳是当时陪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