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下葬时的16位神秘抬棺人,名气一个比一个大,名字听着很耳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鲁迅大家都知道,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小说、诗歌、散文、翻译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他的文学作品自中学时候起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不过大家都表示鲁迅先生的文章生涩难懂,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时候再去读才会有所感悟。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虽然没有识字,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能够看书,并且非常热衷于读书,记忆力好,看得又快,所以鲁迅经常为母亲搜集小说,这段经历为鲁迅之后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书提供了不少帮助。

1906年的时候,他的母亲一手为他包办了婚姻,鲁迅也听从地回来结婚,不过同年,他就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研究文艺,在当时他学的是医学方面的专业,不过只学了一年之后,他就退学了。

因为当时他看了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片,里面中国人被枪毙,而围观的大多数中国人脸上不仅不难过,反而透露着看热闹的兴奋,鲁迅被这样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给刺激到了,他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弃医从文,决定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1907年他就在文学方面做了尝试,决定创办杂志《新生》,但是因为经费不足,没有成功。1908年他回到了中国,并在1911年写出了他第一部小说《怀旧》。同时也投身新文化运动,在那一段时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当时的中国是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同时也深觉中国人民的不幸,1918年,他就首次用笔名鲁迅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形象取材多是来自病态 社会 中不幸的人们,用他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文字针砭时弊,想用文字刺痛中国人民的心,唤起他们深埋于心中的热血,他虽然不是将士,但是他的笔亦可以作为武器,并且为之战斗了一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终于停止了战斗,他的死讯轰动了全国,虽然鲁迅先生一生骂过的人无数,但是却没有人与他为敌,并且在他死后,中外各界的人纷纷前来吊唁,并自愿为他抬棺,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还和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商议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之后为鲁迅先生抬棺的人更是有16人,这16人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他们分别是:鹿地亘、胡风、巴金、黄源、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萧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田军。

鹿地亘是日本的进步作家,原名濑口贡,他积极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后来成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因为发表了许多反战言论受到日本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了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胡风和鲁迅一样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他是东京分盟的负责人,他的人品和学术思想深受鲁迅欣赏,经常和鲁迅来往并且关系密切。

巴金大家更是耳熟能详,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黄源和周文都与鲁迅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周文将苏联著名小说《毁灭》、《铁流》改编成的通俗本得到了鲁迅的赞许,而黄源之后从事的工作更是直接和鲁迅有关。黎烈文和鲁迅是忘年的莫逆之交,鲁迅在他曾是《自由谈》的主编,鲁迅也在《自由谈》上发表了不少杂文,他的政治立场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支持。

孟十还曾在苏联留学十年,在黎烈文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许多俄国和苏联的文学译文,和鲁迅来往密切。靳以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主要描写年轻男女的生活和爱情,是复旦大学教授和第二届人大代表。张天翼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1931年加入左联。

欧阳山原名杨凤岐,2000年1月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纯金证章,十分拥护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曹白在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十分崇拜鲁迅,创作了《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等作品,之后参加了新四军。田军又名萧军,在鲁迅的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由此可见,鲁迅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离世后,还有人接替着他,继续用文字去唤醒中国人民麻木的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