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曹操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书孟德传后》全文翻译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2. 翻译一下这篇文章

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4663731,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

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

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击败黄巾三十万人。

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

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又斩首而悬之示众了他的两个儿子。

接着刘表自以为是皇帝的同族,怀着邪恶的用心,忽进忽退,以窥测形势,占据着荆州,我又平定了荆州,这就平定了天下。我身为丞相,作为臣子,地位的尊贵已达到了顶点,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愿望了。

现在我说这些话,好像是自我夸耀,但是想叫人再没有什么说的,因此自己也就直言不讳了。假若国家没有我,真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啊!或者有人看见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这类事,恐怕他们私下议论我,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猜测,我常常因此内心不安。

齐桓公、晋文公传誉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强大,却还能够拥戴周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然得到天下三分之二诸候的拥护,(足以取商而代之),可是他仍旧服事商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是强大的诸候能够臣服于弱小的天子啊!以前燕将乐毅逃往赵国,赵王想和他谋划攻燕,乐毅伏地流泪,对赵王说:"我事奉昭王,如同事奉大王一样。我如果获罪,放逐在别的国家,一直到死,连赵国的贱役也舍不得加害,何况燕王的后代呢!"胡亥杀害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得到秦国的信任已经三代了。

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军队,我的力量足以背叛,然而我虽然自己知道一定会死,还是要遵从君臣大义,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忘掉先王的恩德啊!"我每读这两人的书,没有一次不感动得落泪的。从我祖父、父亲到我,都被朝廷当做亲信并委以重任,可以算是被信任的了,到了子恒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我对他们说:"想我死后,你们都应该出嫁,要让你们宣扬我的想法,让别人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我所以诚诚恳恳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滕》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的缘故。

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真是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

既然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要危亡,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做为外援,做为万全之计。

我每次听说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感动得放下书叹息,深感其中有自省之处。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

于是就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

天下还未平静,不。

3. 求书孟德传后翻译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题解】 苏辙寄来《孟德传》中有猛虎畏人的说法,这引起了苏轼的极大兴趣,于是对老虎吃人的心理做了一番探讨。作者立论的要点是,老虎吃人之前,必先被之以威,慑于威而惧者方食之,相反,不惧者则不敢食。

这一论点是建立在三个传闻基础上的,第一个传闻,是二小儿在虎以首抵触之时,戏沙自若,虎怏怏离去;第二个传闻是醉者不醒,虎亦不食;第三个传闻更加有趣,夜黑人静时,有人错把虎当成猪狗以杖击之,则虎仓皇逃窜。有这三条轶闻作根据,则作者的立论可以成立了。

4. 求“孟德传”(首句: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dispbbs?boardid=60&id=10628《孟德传》译文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多次遇到猛兽,也没死。

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5. 暑假作业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

6. 请翻译文言文:《孟德传》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了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而不饿,但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逃过了死亡。

用孟德自己的话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总是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人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前后试过很多次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这个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商州知府)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先生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由此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忘采纳~。

7.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丘而浣衣于水者 书《孟德传》后的翻译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恐惧自己的人的事,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验证这件事。

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不是为了等他醒,而来是为了使他害怕。

有人夜晚出门从外面回来,看到有东西蹲在他的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牲畜,用手杖击打它,(它)马上逃逸离去,到山下月光明亮的地方,才发现是老虎。这些人不是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

使人不害怕,都像婴儿、醉人和来不及知道他(老虎)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用来(让人们)相信采纳子由的说法。

8. 孟德传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