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萧红《呼兰河传》第1章解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2020.5.16      周六    晴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富才华和盛名的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悟力,捕捉被人忽略的生的意义,其作品无不灌注灵性智慧。

        萧红在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严冬一封锁了大地,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这段开头文字刚好和后面的那段互相呼应。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这天气到底有多冷啊,萧红在这里告诉了我们。

        年老的人,他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冰溜是什么?冰锥,冰柱,指的是雪后屋檐头滴水凝成锥形的冰。小时候我也见过冰溜,屋檐下那种经常还拿在手里玩的,由此可见这天气有多冷,尤其是在北方像呼兰这样的地方,这段话是语言和文字结合,写的很有画面感,给个赞!

        接下来作者又写到了赶车的车夫,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路,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小刀子一样。”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这里是也是语言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又一次凸显了天气的寒冷和底层老百姓的穷困潦倒,也侧面说明了当时国内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有不慎,就把卖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面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刚从家里出来走的快,喊的声音也大,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脚上挂了掌子意思其实就是保护鞋,在前后订的半月形铁掌,可见这天气有多冷了,为了不挨饿那时的老百姓再冷也要出去谋生,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就像是踩在鸡蛋上,指不定哪天一不小心就要饿死冻死。那怕是要冻死饿死没有办法老百姓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讨生活。

        他走起路来十分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老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还是被饿死冻死,广大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跌倒了是不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滚了出来,旁边若是有人看见,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见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像着那走不太远的吃着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卖馒头的老头不小心跌倒了赶紧爬起来,连馒头带雪片一起捡到了箱子里。一数馒头还是不对数明白了,他明白什么了,那几个吃着馒头不给钱就走了的人象征着什么,就是旧社会那些帮着恶霸欺负老百姓的狗腿子,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劳动人民对这样的事已经司空见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就像一个笑话一样,每天都在发生。

        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呼吸也越来越困难,破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广大劳动人民已经快要被剥削压榨的活不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头,以后的日子没有一点希望。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不知道下一秒或是明天就会被饿死冻死,老头对这个社会已经绝望了。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劳动人民就像这小狗一样,已经没有活路了,已经到了冻死饿死的边缘了。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互应,前面通过几个人物来写天气的严寒,这里也算是总结吧,广大劳动人民为什么会饿死冻死,因为这个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