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哪种好,哪种正确

如题所述

中国的基础教育挺好的,高等教育非常欠缺,不过这与中国国情有很大关注。大学教育很多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而是追逐所谓的热门,或者继承父母的愿望,所以大学教育比较被动,不是因为兴趣而学。另外,中国的大学,被政府干预太多,大学教授忙得太多,教育的职能没有那么纯粹。其实,有些东西也不能过于苛责,教育从来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舆论,文化等多因素而构成的种种问题追问

对啊!其实中国教育太多问题,真的是不好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先申明,回答仅代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教育资源密集区的情况。
1. 小学至高二,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操练技巧,培养解题能力。总的来说,每阶段习得的知识还是和学生在该阶段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和强度的设置都较为合理。学校教育也会适度增加趣味性,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搞竞赛。升学压力一直有,但尚可应付。所谓的“填鸭”式并不完全成立。
2. 高三,教育=做题,做卷子,做教辅,各种大小考排名,还有个别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这一年完全没有新知识的吸收,完全是旧知识炒冷饭,学生始终被置于一种麻木的被动状态,求知欲在过多的压力因素影响下最终被扼杀。
那么美国的高中生干些什么呢?他们从高一开始,准备SAT考试(即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学习不同领域的AP课程(可抵大学学分),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比如志愿者活动,体育活动)。他们始终在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个人价值。而这一切都对他们能进入什么级别的美国大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见,中美在大学前的教育之差在于:1 新知识的暂停接收VS新知识呈增长性的接收 2 个人价值的忽略VS个人价值的重视 3 和社会的脱节VS和社会的接轨

那么不可避免的,我们要谈到高考制度。除了极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和加分制度,高考分数是决定99%考生出路的唯一标准。而在美国,只要高中三年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只是好和更好的差别。
高考制度当然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其不合理之处,一在于并没有尽全力弥合背景差异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某省作文题“XX时尚”你让农村学生怎么写?),二在于过分注重技巧和对有限概念的运用,出题和评分上都不鼓励创新,也不注重价值观多样化(看看那些辞藻华丽但言之无物的高考作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3. 高校教育。我们的高校教育不鼓励交流和深度思考。交流是激发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小班化讨论的机会不多,而学生组建的社团又过分宽泛,缺乏足够好的环境让学生交换意见,探讨真知。并不是说有求知欲的大学生少,而是我们的环境不促进这种求知欲的交换和再创造。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白热化,高校生普遍大二开始找实习找工作,很多人把大学当做通往社会的跳板而不是桥梁。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又导致高校生对学习的忽视甚至彻底遗弃。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的学习之路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终结了。

那美国的高校有什么不同?多数美国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要修满自然科学,人文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一定数量的学分(我母校的规定还包括修一门新语言至少一年,非西方视角的课程至少一门),以此保证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完善不偏颇。美国的教育体系以科学为第一准则,即使是文科课程也不例外。一般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政治学)都需要扎实的统计基础来支持研究,人文类论文更需要一遍遍修改逻辑。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追求真知为目的,这一点永远不会被学生的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所左右。
就我在美国的本科经历来说,我在这四年中慢慢领会到潜心钻研某一领域的意义,哪怕只是一个学期,哪怕三个月后你不再记得这门课的任何知识点,却从此可以用这一领域的视角来剖析很多事实,获得很多前所未有的观点,并以此达到思想的开拓。你习得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即是如此,你只是在尽一切方式更了解这个世界。
就像杨丰在评论里说的那样,“因为当我们把所有学过的都忘记后,才是真的教育,而那时剩下的就是方法和逻辑。”

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国人往往愿意夸大中国教育的缺点,无视美国教育的问题和现代教育的本质矛盾,而把自己的种种和中国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上。
第2个回答  2016-01-24
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哪种好,这个事情可以分为两面,可以说是互有优劣。中国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应试教育。外国更多的注重实用,培养个人专长。
第3个回答  2016-01-24
看具体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