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如题所述

01
享受过被爱的人,才更懂得去爱。

我的先生是个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的人,除了他的脾气,我找不出他太多的缺点。

在满世界妈妈都在声讨“缺席爸爸”时,我的女儿正和爸爸玩手工,骑自行车,捡松果,放飞机,骑高大马...她被父爱包围。

在别人都在埋怨老公是“甩手掌柜”时,他在认真的挑选奶粉、母婴用品、家庭生活用品,只要他在家里的饭菜都是他打理,我反而成了那个“甩手掌柜”的人。

有一次我削水果不小划伤了手指,那天一切需要碰水的家务,他都承包了。

还有一回我来大姨妈肚子痛,他满屋子找暖水袋没找到,后来他用喝空了的矿泉水瓶,做了一个临时暖水瓶塞我被子,还从冰箱里翻出红糖,熬了一碗红糖姜水。

女儿乖乖的在一旁看着爸爸为我忙活,睡觉时,女儿爬到我们中间,一脸娇嗔的说:“我最爱爸爸和妈妈了。”

以前我以为这是他“金牛座”顾家特有的优点,后来跟婆婆住了一段时间后,才知道那是他从小在爱中长大的结果。

我婆婆不会表达爱,但从她的行动中,你能感受到她的关爱。

以前养过一只巴西龟,那是我们第一次养乌龟,没经验也没人指点,我们就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洗手盆里养着。

周末我们爬莲花山时,婆婆偷偷的捡回来很多小石子,她一边往水盆里加石子,一边跟蹲在一旁的先生说“这样它就有地休憩了。”

先生因为公司业务问题换了工作,头天晚饭时随口提了句“明天最后一天在公司上班”,第二天婆婆掐着下班的点在地铁口等,她说辞职一定有很多东西搬回来,她来帮忙。看到先生满手不得空的出来,婆婆忙去拎走了文件夹和装书的袋子。

爱细润无声,婆婆给予先生的点点滴滴的爱,让我看到了他的童年成长轨迹,那是一条铺满爱和温暖的轨迹。

02
被温暖过的心,始终有温度。

成名之后的奥黛丽.赫本一直投身于公益,这与她过去坎坷的童年经历有关。因为在饥火烧肠的时候,有人曾给予了她温暖和爱。

奥黛丽.赫本的一生很坎坷,她经历过父亲的离开,二战的席卷,芭蕾梦想的破灭,她走过的那段辉煌的人生,是靠那份的坚韧的毅力。

二战时,在她居住的地方昂赫姆被德军统治后,她和当地的居民已很难再找到吃的,奥黛丽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时这样说:“最后那年的侗年是最糟糕的,城市的事物已经所剩无几,还要优先供给德军,虽然我们还不至于饿死,但离死忙很近...”

战争结束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红十字会想他们日工了药品、衣物和食品。

漫漫人生路,让我们最刻骨
03
没吃过糖果的人,对糖果带来的甜美永远只停留在幻想里。未享受过爱的孩子,一定也体会不到被爱时的幸福。

这会延伸出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什么是爱?这世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遗憾的是有些孩子走着走着就失去了爱的能力。

大学时有个舍友跟我讲了一个她的秘密。

她说,她永远记得那次风尘仆仆回家,掀开饭锅后里面空空如也的感受。当时的她躲在厕所里嚎啕大哭。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以前也有过。10岁时有晚半夜突然肚子隐隐作痛,她摇醒了睡在另一头的妈妈,她妈妈起身看了下同学不严重,迷迷糊糊的说了句:“睡一觉就好了”,然后倒头睡着了。同学捂着肚子挺了一晚上。

我问她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留饭,就哭的那么伤心?她泪目了。她说在宿舍整理行李时,听到我们在电话里都有父母问,想吃什么好吃的?而她只要想到别人回家有着热腾腾的饭菜,自己只能找些家里剩下的食物充饥,心里面就特别难过。

同学父母在老家不远的工厂打工,一天工作10来个小时,在家其实也很少开火,同学回去那天虽有提前通知父母,但父母觉得那么大个孩子了,回来能自己解决,就没预留饭菜了。

其实同学父母是爱她的,为了给她和弟弟念书平日里省吃俭用,每个月生活费在宿舍算不上最多,也能中等了。

同学说她不怨父母,只是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她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享受父母的爱。

04
爱有很多种,陪伴的爱,给予优渥生活条件的爱,为孩子牺牲自我的爱...哪种都是父母的大爱。

然而爱又像学科的分支,细分出很多类型,有触碰孩子心灵的爱和蛮横的爱。

所有孩子感受不到的爱和隐晦不清的爱,我叫它蛮横的爱。譬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少走弯路,把自己多年积淀下来的教训与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看似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倾其所有,实际是让孩子负重前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除了压力,他们应该还想逃离。

什么是隐晦不清的爱,像我的同学,父母虽爱着她,可从未在她需要爱的时候给予爱。

真正的爱是能触碰孩子心灵的爱。一句刚刚好的问候,一个细微被照顾的动作,简单却直抵人心。

拥有过这样爱的人,就像行走在浩瀚沙漠里的人口渴难耐,突然有一口白水清凉于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也要给孩子一样东西,那就是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