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题所述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幼儿园玩的规则能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 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会碰车的,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上学就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不闯红绿灯。因此,只有让孩子们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
2、 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伙伴关系的规则,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订出图文并茂的《区域活动规则表》。由于孩子是规则的制订人,因此他们非常乐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3、 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避免了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影剧院”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规则,使孩子们知道在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喧哗,以免影响别人。
此外,我们还重视个别教育,针对不同孩子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小朋友有爱打人的毛病,我就通过讲故事、正反对比等方法给他们讲道理,以引出正确的规则。种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诱导都能使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1
课堂规则
面对充满好奇心又容易跑神的小朋友,老师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课堂规则。

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可以将接下来活动中会用到的图案、标识拿出来让小朋友提前看,这样不仅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活动的内容。
比如,说话、讲故事、唱歌的时候画一个“嘴巴”,拍手、手工、画画的时候用“小手”表示,欣赏歌曲、听故事的时候可以画一个“小耳朵”。

2
游戏规则
幼儿园最常做的就是游戏了,很多学习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但是要教会小朋友游戏规则可不简单。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讲了好几遍规则,小朋友还是一脸懵,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老师们可以用一张图片向小朋友们展示如何玩这个游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当小朋友忘记规则的时候,看一下图片,就能很快明白了。
这样老师们也可以从一遍又一遍的口述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观察孩子们的状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
3
管理规则
在幼儿园,同一件事情,老师需要反复叮嘱反复提醒让孩子们记住,比如玩具玩完了要收回来,上完厕所要洗手等等,即使老师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很多孩子可能都还是记不住!
老师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任命小班长,表现好的小朋友就可以轮流当班长,为了争得荣誉,小朋友就会自觉按照规则做了。并且一旦成为小班长,他还会主动提醒纠正其他小朋友,让大家都遵守规则,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4
时间规则
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将时间划定为“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每天来园后,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在图表中找到对应的活动。
此外,帮孩子树立时间规则,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不迟到早退、不频繁请假,让孩子在日常的幼儿园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时间意识。
5
相处规则
在家都是“小霸王”,到了幼儿园肯定更甚,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小朋友就会打起来啦,冲突和争执根本避免不了,如何让他们友好相处呢?
如果一个个解决,那老师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老师可以在活动区划出一个单独的区域,当小朋友闹矛盾了,就约定一起来到这里,商量解决矛盾的方法,如冷静一会儿、石头剪刀布、说“对不起”、跟伙伴商量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也能增加孩子之间的友谊,这要比老师出面干预的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也可以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起来贴到墙上,这样孩子们会想出更多更好解决矛盾的办法,再面对争执时也会很快握手言和啦!
6
进餐规则
每到午餐时间,老师和保育员都非常忙碌,不仅要准备餐点,还要观察引导幼儿安静进餐。但吃饭这个大问题,在家里难,在幼儿园也很难。
其实幼儿园可以尝试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进餐规则,当同组的所有人吃完饭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离开进行自由活动。幼儿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再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发呆走神,吃饭速度明显变快,进餐过程井然有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学习规则意识,逐渐融入集体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学习到各种规则,见面问好、人多排队、友好相处……
当然,这些规则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在反复的学习和适应中,孩子们才能学会并遵守这些规则,老师们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此外,家长的配合同样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规则,家长要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习惯,这样孩子才会更受欢迎,更适应集体生活。
第2个回答  2020-10-23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孩子常常表现出规则意识淡薄的行为,例如:来园迟到,如厕、盥洗、进餐吵闹,在学习活动中发呆走神,游戏时争抢玩具等。出现这些情况后,幼儿教师如何应对?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6种方法,可以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时间规则:互动钟

“王老师,不好意思,我们家果果今天又起晚了。”

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什么点该干什么事都是大人来提醒,来园迟到、午休睡不醒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教师可以制作一面“互动钟”,在上面绘制“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

每天来园后,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操作钟面,并参照图画完成相应的活动。这样不仅免去了教师枯燥的语言提醒,将原本被动的行为转换为主动的意愿,还能让幼儿通过比较钟面上的数字,感知时间的先后顺序。

2.管理规则:盥洗管理员

“洗手时不要玩水!”

“上厕所要排好队,一个接一个。”

“东东,你的裤子没有提好!”

教师凭借反复提醒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为幼儿的自控能力弱,对语言指导的关注度低。

对此,教师可按学号轮流安排幼儿担任“盥洗管理员”,督促其他人的行为。例如,提醒同伴洗手时节约用水,检查同伴的洗手情况和衣裤整理情况等。

“盥洗管理员”是教师的好帮手,尤其对于一些平时与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识弱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交往规则:友情转盘

“这个是我先拿到的。”

“刚才它就放在这里,没人玩。”

“我去告诉老师!”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较为突出,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由于缺少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教师帮忙。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制作一个“友情转盘”,在转盘上划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并配图,如握手言和、去玩另一个游戏、冷静一会儿、石头剪刀布、说“对不起”、跟伙伴商量等。

每当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时,幼儿可自行转动转盘,根据指针指示的方法处理问题。渐渐地,幼儿不仅能掌握转盘上的方法,还会自己想出许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4.学习规则:课程表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

“我们今天可以听你讲故事吗?”

有的孩子总喜欢围着教师询问每日活动安排,以至于教师需要反复回答说明。而实际上,很多孩子对参与活动并没有任何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心不在焉或做小动作。

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课程表”,用标志、图案等表示每天要学的本领。“嘴巴”代表要学有关说话的本领,如语言活动、歌唱活动;“手”代表操作类活动,如绘画、手工等;“耳朵”代表用心听,如欣赏音乐、听故事……

此外,可将这张课程表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幼儿可根据幼儿园课程表事先做好相应准备,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家长也可根据课程表,帮助幼儿回顾一天的学习内容。

5.进餐规则:分组监督

“童童,萝卜不能挑出来!”

“谁吃饭还在说话?”

每到午餐时间,教师和保育员都非常忙碌,不仅要准备餐点,还要观察引导幼儿安静进餐。

此时,不妨尝试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进餐规则,即当同组的所有人吃完饭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离开进行自由活动。

幼儿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再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发呆走神,吃饭速度明显变快,进餐过程井然有序。

6.游戏规则:活动导读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遍遍地讲解游戏规则后,还是会有一些幼儿在活动开始后不停地问“老师,这个怎么玩?”一旦教师未能及时讲解,幼儿就可能放弃游戏或自己随便玩,而如果教师花时间反复答疑,不但自己会精疲力尽,活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对此,教师们可以借助“活动导读”来为幼儿提供指导。“活动导读”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游戏规则或玩法攻略,当幼儿不清楚怎么玩时,可以参照上面的说明自觉规范行为,而教师则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幼儿的观察、指导和反思上。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的行为有点反复也属正常,但教师的要求必须始终如一。

不管规则怎么合理,方法怎么巧妙,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所有的一切都是零。

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逐步建立与完善规则,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园长幼师通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