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其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有的地区,语文教学已经步入一个误区: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那么,怎么突出其工具性呢?

一、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
它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1、教师指导作文:教师不能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这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
2、教师评改作文: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
3、教师要耐心期待: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1
一、
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诱发学生读写
思维训练
的强烈动机,真正体现出
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段优美的文字,一处如画的风景,一种新鲜的事物,一个爱抚的动作或眼神……无一不能不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好感、好奇心、甚至是情感的颤动。而这种美,在语文教材上,真可谓是比比皆是,美不胜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
人文素养
教育的宝贵财富,是诱导学生进行读写思维训练的有效举措。真如一句名言说得好:“观察是智慧之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要从引导学生的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读写思维的强烈动机。教学我国著名学者
胡适
的散文《
我的母亲
》、古代
文学家
吴均
的《
与朱元思书
》等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放眼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景和
物,捕捉具有闪光点的生活素材和美好镜头,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势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自豪感,读写思维的强烈动机一定会受到情感的驱使,学生不光会不觉得被动,不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快乐、好奇、主动,如此定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教越能耐人寻味,乐此不疲,取得不可言喻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读写思维,既是语文
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的客观需要,还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实践的根本需要。如果单纯的为语文而教,不谈语言文字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不把语文当成工具书来使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不重视语文教学中读写思维这一核心的教学环节,又
何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成为镜花水月,内虚
外空
,外强中干,中看而不好用了么?学生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
高效课堂教学
体系,促发学生个性化的
人文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
结构,提高学生的
课堂教学效率
,提供和创造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第2个回答  2020-10-20
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